上一層
文學史
首頁

1919

日大正8年

12月 - 林海音出生於頭份。
3月 - 3月,西螺廖學昆、黃文陶,倡設芸社,後來社員增至20餘人,改名為菼社。
7月 - 7月,賴和前往厦門,服務於設在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

1918

日大正7年

10月 - 10月19日,櫟社成員蔡惠如、林幼春倡設臺灣文社,出版《臺灣文藝叢誌》。

1917

日大正6年

4月 - 4月13日,楊朝枝生於台北市。

1916

日大正5年

12月 - 賴和返彰化開設賴和醫院。
12月 - 陳瑞榮生於台中市。
2月 - 2月25日,王昶雄生於淡水。

1915

日大正4年

12月 - 12月15日,鍾理和生於屏東。
12月 - 邱春榮生於屏東。

1914

日大正3年

4月 - 4月,賴和醫學校畢業,稍後於嘉義病院實習。
4月 - 4月,林芳年生於台南佳里。呂赫若生於台中豐原。
5月 - 5月,臺灣總督府學務課出版《臺灣俚諺集覽》,收錄民間諺語約4700句。

1913

日大正2年

3月 - 3月11日,巫永福生於埔里。

1912

日大正1年

12月 - 臺南北門郡吳萱草、王炳南、王大俊、王丁巧、王仰山、吳百川、潘芳菲等人倡立嶼江吟社。
4月 - 4月1日,廖漢臣生於台北市。蔡德音生於台南市。

1911

日明治44年

10月 - 10月15日,吳慶堂生於彰化市。
11月 - 11月23日,劉捷生於屏東。
12月 - 白玉簪、陳家駒、徐杰夫、徐植夫、賴雨若、蘇孝德、王殿沅、賴惠川、林玉書等,組羅山吟社於嘉義。
3月 - 3月3日,梁啟超由日來台,台灣遺老假台北薈芳樓歡迎之。
8月 - 8月25日,龍瑛宗生於新竹北埔,本名劉榮宗。

1910

日明治43年

12月 - 陳梅峰、陳錫如、蔡汝璧3人,倡創西瀛吟社於澎湖。
12月 - 賴賢潁生於彰化市。西川滿三歲,隨家人來台,住於基隆。

1909

日明治42年

12月 - 吳天賞生於台中市。吳希聖生於台北淡水。徐玉書生於嘉義。張文環生於嘉義梅山。黃得時生於台北樹林。
2月 - 2月15日,謝汝銓、林湘元、洪以南、李逸濤等人創設瀛社於臺北。
5月 - 5月,賴和入台北醫學校第十三期。

1908

日明治41年

1月 - 1月6日,郭水潭生於台南佳里。
11月 - 11月29日,楊熾昌生於台南。
12月 - 翁鬧生於彰化。陳火泉生於彰化鹿港。
2月 - 2月26日,王詩琅生於台北萬華。

1907

日明治40年

11月 - 11月12日,吳新榮生於台南佳里。
12月 - 葉文樞、鄭養齋、鄭虛一、曾吉甫、鄭神寶、魏潤庵、古雲梯、李逸樵等,創立竹社於新竹。

1906

日明治39年

10月 - 10月17日,楊雲萍生於士林。
11月 - 11月8日,楊啟東生於豐原。
12月 - 連橫、趙雲石、胡南溟、謝籟軒等創南社於臺南。
12月 - 楊華生於屏東。
8月 - 8月,羅秀惠、洪以南、王慶忠、黃茂清、謝汝銓、古火旺、李漢如、陳履坤等,創新學研究會於臺北。

1905

日明治38年

1月 - 1月10日,王松刊行《臺陽詩話》。
10月 - 10月18日,楊逵生於台南新化。
12月 - 黃純青、葉連三、魏清德、劉克郎、鄭聰楫、莊雲從等創立「詠霓詩社」。
3月 - 3月9日,楊守愚生於彰化。
5月 - 5月1日,張維賢生於台北市。

1904

日明治37年

2月 - 2月18日,郭秋生生於台北新莊。
8月 - 8月18日,張深切生於南投埔里。

1903

日明治36年

12月 - 朱點人生於台北萬華。

1902

日明治35年

12月 - 張我軍生於板橋。謝春木生於彰化二林。
12月 - 林癡仙等創櫟社於霧峯。
4月 - 4月15日,在臺北之日本人組織「臺灣文藝社」,發行《臺灣文藝》,共5期,9月停刊,村上玉吉任主編。

1901

日明治34年

10月 - 10月25日,王白淵生於台北市。

1900

日明治33年

3月 - 3月15日,兒玉源太郎為開闢士路,收攬人心,舉辦揚文會,招待全臺士紳。
5月 - 5月16日,蔡愁洞生於雲林元長。
6月 - 6月2日,吳濁流生於新竹新埔。
7月 - 7月23日,葉榮鐘生於彰化鹿港。

1899

日明治31年

12月 - 章太炎來台主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

1898

日明治31年

12月 - 來臺日人官僚創玉山吟社,有李秉鈞、黃茂清、吳洛等臺北人參加。
5月 - 5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創刊。
7月 - 7月17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於舞樂堂舉行「饗老典」。

1896

日明治29年

7月 - 7月3日,陳虛谷生於彰化和美。

1895

清光緒21年

11月 - 11月,日人伊能嘉矩以陸軍雇員名義來臺,返日後,著《臺灣文化誌》。
12月 - 彰化賴和(~1943)生。筆名懶雲,幼受漢文教育,後參加臺灣政治社會運動。著有〈鬥鬧熱〉、〈一桿稱仔〉等小說,後人輯有《賴和漢詩集》。
5月 - 5月,日作家森鷗外任「台灣總督府陸軍軍醫部長」隨軍來台。
6月 - 6月,丘逢甲離臺,內渡廣東鎮平祖籍。內渡後詩作《嶺雲海日樓詩鈔》,多思念臺灣之作。

1895

日明治28年

11月 - 11月,日人伊能嘉矩以陸軍雇員名義來臺,返日後,著《臺灣文化誌》。
12月 - 彰化賴和(~1943)生。筆名懶雲,幼受漢文教育,後參加臺灣政治社會運動。著有〈鬥鬧熱〉、〈一桿稱仔〉等小說,後人輯有《賴和漢詩集》。
5月 - 5月,日作家森鷗外任「台灣總督府陸軍軍醫部長」隨軍來台。
6月 - 6月,丘逢甲離臺,內渡廣東鎮平祖籍。內渡後詩作《嶺雲海日樓詩鈔》,多思念臺灣之作。

1894

清光緒20年

12月 - 屠繼善纂修《恆春縣志》完稿,未刊行。
12月 - 盧德嘉彙纂《鳳山縣采訪冊》脫稿,同時奉臺灣纂修通志總局成立采訪局,完成采訪冊的,還有《新竹縣采訪冊》、《雲林縣采訪冊》及《臺東州采訪冊》。

1893

清光緒19年

12月 - 林輅存倡設海東吟社。
12月 - 臺灣知府陳文騄推薦吳德功采訪紀錄戴潮春、施九緞事件,成《戴施兩案紀略》。
12月 - 臺南陳逢源 (~1982)生,日治時期曾入南社、春鶯吟社,戰後與于右任等組臺北詩壇。著有《新臺灣經濟論》、《臺灣農業經濟論》、《溪山煙雨樓詩存》等。

1892

清光緒18年

12月 - 唐景崧陞任台灣布政使,移駐台北,組牡丹吟社。台南府人蔡國琳中舉,先後主講文石,蓬壺書院,著有「叢桂堂詩鈔。」唐景崧設台灣通志總局,聘薛紹元為總纂,許南英等人協修。
12月 - 清安徽績溪人胡傳(字鐵花,1841~1895)來臺任全臺營務處總巡,臺南鹽務總局提調,著有《臺灣日記與秉啟》。
12月 - 林豪主纂《澎湖廳志》成書。
12月 - 臺灣巡撫邵友濂設臺灣省通志總局於臺北,以唐景崧為通志監修,通令各廳縣設立分局。聘許南英協修。
3月 - 3月20日,蔣師轍應臺灣巡撫邵友濂聘抵臺,任《臺灣省通志》總纂,未果,著《臺游日記》。

1891

清光緒17年

11月 - 11月24日,唐景崧陞任福建臺灣布政使,移駐臺北,組牡丹吟社。
12月 - 許南英、蔡國琳、趙鍾麒、謝維巖、胡南溟、連橫、楊宜綠等組浪吟詩社於臺南。
12月 - 彰化詹作舟 (~1980) 生,號潛園。曾創興賢吟社、加入應社,《應社詩薈》收錄其《潛園詩草》近百首。後人編有《詹作舟全集》。
12月 - 吳德功受臺灣省通志局之聘,主修《彰化縣采訪冊》。

1890

清光緒16年

12月 - 許南英中進士,回鄉掌蓬壺書院山長,著有「窺園留草」。
12月 - 彰化人士蔡德輝、吳澄秋、吳德功、廖克稽、周維恆、施子芹、蔡子庭等人創荔譜吟社,以創作詩鐘為主。

1889

清光緒15年

12月 - 丘逢甲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不就。歸籍任崇文書院山長,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
12月 - 神岡筱雲山莊呂氏兄弟汝玉、汝修、汝成,於北京出版《海東三鳳集》。
12月 - 彰化鹿港洪月樵,以案首入縣學。日據後改名繻,號棄生,著有「寄鶴齋詩文集」。
12月 - 雲林北港蔡培火(~1983)生,篤信基督教,致力於羅馬字運動,編成《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作有〈咱臺灣〉等歌約百餘首。
12月 - 臺南吳萱草(~1960)生,號穆堂,將軍鄉人, 後徙居於佳里。為醫生詩人吳新榮之父,擅長漢詩。日治後,與王炳南、王大俊等創設「嶼江吟社」,後歷任「白鷗吟社」、「琅環詩社」社長,所作詩2千多首,輯為《無憂洞天詩集》。
12月 - 岡山王開運(~1969)生,號杏庵。著有《杏庵詩集》。

1888

清光緒14年

12月 - 黃敬卒,撰有《易經義類存編》、《易經總論》等。
12月 - 彰化縣教諭、清福建侯官人周長庚(1847~1892,字辛仲)被誣於施九緞之役通賊,逃回故里,卒後里人得其詩97首,多為在臺之作,為《周教諭遺詩》。

1887

清光緒13年

12月 - 桃園郡大園庄林呈祿(~1967)生,曾任《臺灣青年》幹事,歷任《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主筆25年。

1886

清光緒12年

12月 - 台灣竹塹人蔡啟運、林薇臣、林世弼等人將竹、梅二社合併為竹梅吟社。
12月 - 唐景崧聘施士洁任海東書院山長。創「斐亭吟社」,是臺灣首次由宦臺人士與臺籍詩人合組之詩社。
12月 - 彰化線西黃呈聰(~1963)生,與黃朝琴共同鼓吹「白話文運動」。曾任《臺灣民報》發行人。
12月 - 新竹魏清德(~1964)生,字潤庵。著有《滿鮮吟草》、《潤庵吟草》、《尺寸園瓿稿》等作。
12月 - 臺灣縣知縣沈受謙,改建舊有縣治赤崁樓右之引心書院為蓬壺書院。
9月 - 9月,福建侯官陳衍(1856~1937),來臺入劉銘傳戎幕。在臺年餘,有詩文百餘篇,名曰《旅臺詩鈔》,今未見。著有《石遺室詩文集》、《石遺室詩話》等。

1885

清光緒11年

10月 - 10月,唐景崧來臺任臺灣兵備道,兼理學政,公餘常在道署內斐亭與文士詩酸聚會,稱為「斐亭吟會」。輯有《詩畸》,編《謎拾》等書。

1884

清光緒10年

12月 - 劉銘傳抵臺(1938~1896),督辦臺灣防務。著有《大潛山房詩稿》。
12月 - 加拿大傳教士George Leslie Mackay(喬治.萊斯里.馬偕,1844~1901)創辦淡水女學堂。
12月 - 臺灣縣知縣沈受謙,於赤嵌城址立蓬壺書院。

1882

清光緒8年

12月 - 林豪自臺灣返回金門,重修《金門志》。
12月 - 臺南蔡國琳鄉試中舉。
12月 - 黃逢昶撰《臺灣生熟番記事》、〈生番歌〉、〈熟番歌〉。

1881

清光緒7年

12月 - 楊希閔集王凱泰〈臺陽雜詠〉42首,馬清樞〈臺陽雜興〉30首,何澂〈臺陽雜詠〉24首,合刻《臺陽雜詠合刻》。
12月 - 12月,臺中霧峰林獻堂(~1956)生。日治後為櫟社社員。著有《環球遊記》,並留有1927至1954年日記,為臺灣史上重要私人文獻。

1879

清光緒5年

12月 - 廣東英德吳光亮(1834~1898),來臺辦理開山撫「番」事宜,為義塾編《化番俚言》。

1878

清光緒4年

12月 - 許南英設塾「聞穉學舍」授徒,與岳父吳樵山及施士洁、汪春源、陳望曾、丘逢甲、陳日翔等人,設「崇正社」於竹溪寺,取崇尚正義之意,擊鉢吟詩,為臺南最早之詩社。
12月 - 臺南許南英邀集吳樵山、施士洁、汪春源、陳望曾、丘逢甲、陳日翔等人,於臺南竹溪寺創立「崇正社」,取崇尚正義之意,為南臺灣最早詩社。
2月 - 2月,臺南連橫(~1936)生,號雅堂。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

1877

清光緒3年

12月 - 丘逢甲福建省試院第一,主考官丁日昌贈「東寧才子」印。

1876

清光緒2年

12月 - 清浙江山陰人何澂來臺,為臺灣道王凱泰掌記室,作〈臺陽雜詠〉20首。
12月 - 施士洁中進士,有《後蘇龕合集》傳世。

1875

清光緒元年

12月 - 清福建侯官人馬清樞來臺任臺灣府學教諭,作〈臺陽雜興〉30首。
12月 - 福建巡撫江蘇寶應王凱泰來臺,有〈訓番俚言〉,及〈臺灣雜詠〉詩32首、〈續詠〉12首。

1874

清同治13年

12月 - 台南府人施士洁舉進士,官內閣中書,後掌彰化白沙,台南崇文及海東書院山長。著有「後蘇龕合集」。
12月 - 福建省陸路提督大臣羅大春,來臺主持開山事宜,著有《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

1873

清同治12年

12月 - 丁紹儀《東瀛識略》於福州刊刻。

1872

清同治10年

12月 - 安徽績溪周懋琦,歷任臺灣兵備道兼臺灣知府。著有〈全臺圖說〉、〈議復水師李提督臺灣治略〉。
12月 - 臺中潭子傅錫祺,日治時擔任櫟社社長近30年,著有《櫟社沿革志略》、《增補櫟社沿革志略》、《鶴亭詩集》。

1871

清同治10年

12月 - 噶瑪蘭廳人李望洋中舉,籤分甘肅試用知縣。。曾主講仰山書院,著有「西行吟草」。
12月 - 艋舺洪文成(~1926)生,乙未後避地晉江,翌年赴試,中晉江縣學秀才。返臺後任「瀛社」首任社長。著有《妙香閣集》。

1870

清同治9年

12月 - 淡水同知陳培桂於竹塹明志書院開局採訪,纂修《淡水廳志》。
12月 - 王凱泰以廣東布政使遷福建巡撫。
12月 - 臺南林馨蘭 (~1923)生,日治後任職於《臺灣日日新報》,為「瀛社」創社社員,又為「南社」社員,著有《湘沅吟草》、《稻江小唱》1卷。

1869

清同治8年

9月 - 9月,清福建侯官人楊浚來臺遊歷,陳培桂聘為《淡水廳志》纂修。

1868

清同治7年

12月 - 福建侯官人楊浚來台,纂修「淡水廳志」。噶瑪蘭廳人楊士芳舉進士,曾任仰山書院山長。

1867

清同治6年

12月 - 福建金門人林豪,應淡水同知嚴金清之聘來台,纂修「淡水廳志」。
12月 - 《治臺必告錄》8卷付梓刊行。前5卷由徐宗幹彙輯;後3卷為丁曰健著,錄其《平臺要言》及在臺奏摺雜文。
12月 - 噶瑪蘭廳通判姚瑩之子姚濬昌重刊父親遺作,稱《中復堂全集》。其中與臺灣相關者有:《東溟文集》、《東槎記事》、《東溟奏稿》、《後湘詩集》等。
12月 - 鹿港洪一枝(~1929)生,(一說生於1866),字月樵。日治後改名繻,字棄生。著有《寄鶴齋詩文集》、《寄鶴齋詩話》、《時勢三字編》、《八州遊記》、《八州詩草》、《瀛海偕亡記》、《中東戰記》、《中西戰記》等,其子洪炎秋輯為《洪棄生先生遺書》。

1865

清同治4年

12月 - 竹塹林占梅卒,年四十九。「潛園琴餘草」八卷,台灣分館存有抄本。嘉應州人吳子光寄籍淡水,中舉。
12月 - 臺南羅秀惠(~1942)生,字蔚村。光緒年間鄉試中舉。出蔡國琳門下,為「瀛社」創社社員。
12月 - 福建廈門李春(1838~1924)來臺,初為英商買辦,後自營茶葉致富,連橫《臺灣通史.貨殖列傳》將之與陳福謙、黃南球並列臺灣三大貨殖家。著有《主津新集》、《東遊六十四日隨筆》、《主津後集》、《民教冤獄解》、《天演論書後》等。

1864

清同治3年

12月 - 臺北陳宗賦(~1928)生,字祚年,日治後為「瀛社」創社社員,著有《三復齋詩文存》1卷。

1863

清同治2年

12月 - 竹塹科舉人士創竹社,林占梅於潛園創梅社,其後合併為竹梅吟社,為新竹地方歷史最悠久之詩社。

1862

清同治元年

12月 - 林豪來臺任潛園教師及林占梅妾杜淑雅西席,與林占梅、林亦園,創潛園吟社,著有《東瀛紀事》2卷。
12月 - 淡水廳竹塹蔡啟運(~1911)生,日治後參與倡組竹梅吟社、鹿苑吟社、櫟社、奇峰吟社。著有《養餘軒詩鈔》,已佚。子蔡汝修編《臺海擊缽吟集》,收錄其擊缽吟詩122首。

1861

清咸豐11年

12月 - 鳳山縣林逢原,字瑞香,咸豐年間鳳山縣學增生。有〈淡北八景〉詩。

1859

清咸豐9年

12月 - 淡水大隆同(今台北大龍峒)人陳維英中舉,任閩縣教諭。歸籍後掌宜蘭仰山、艋舺學海書院,晚年築「太古巢」於圓山河畔。
12月 - 淡水曹敬卒
12月 - 彰化鹿港蔡德芳、噶瑪蘭李望洋、李春波、彰化陳肇興中舉。其中陳肇興,刊有「陶村詩稿」八卷,與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被譽為白沙書院四傑。

1857

清咸豐7年

12月 - 竹塹鄭景南創「斯盛社」,為竹塹詩文社之濫觴。

1853

清咸豐3年

5月 - 5月,漳、泉械鬥擴大,鄭用錫作〈勸和論〉,勒石於後壟。

1851

清咸豐1年

12月 - 黃朝桂(~1851)生,字丹五,日治後為「瀛社」創社,因屢試不遇,曾捐五品同知。

1850

清道光30年

12月 - 福建分巡臺灣道徐宗幹鐫刻《虹玉樓詩選》。

1849

清道光29年

12月 - 林占梅於竹塹西門內建潛園。著有《潛園琴餘草》。
12月 - 劉家謀來臺任臺灣府學訓導,著有《海音詩》、《觀海集》。
12月 - 淡水廳陳維英掌噶瑪蘭仰山書院。

1848

清道光28年

12月 - 分巡臺灣兵備道徐宗幹編《瀛洲校士錄》,輯有《治臺必告錄》。
12月 - 清福建安溪人石福作卒,曾掌澎湖文石書院,著有《湖心亭新裁》、《稻香村雜著》,及〈議開水沙連番界雜作六首〉。

1845

清道光25年

12月 - 臺灣縣施瓊芳中恩科進士,補江蘇知縣,未就,返臺任海東書院院長。著「石蘭山館遺稿」。
12月 - 淡水廳大龍峒陳維英授閩縣教諭,立有「外翰」匾額。從淡水到府城,擬由府城西渡,有詩〈由尖山之霄里〉、〈次西螺聽雨不寢〉、〈鹽水港途中〉。
12月 - 晉江寓臺文人施鈺有文〈臺灣歷騐說〉。

1844

清道光24年

12月 - 台灣澎湖人蔡廷蘭舉進士,著有「惕園詩鈔」,「海南雜著」等。

1841

清道光21年

12月 - 清福建晉江人施世榜之孫,施鈺(1789~1850)來臺,著有《臺灣別錄》2卷,《石房樵唱》4卷(曾多度來臺)。

1840

清道光20年

12月 - 周凱《內自訟齋詩文集》,由門生林樹梅、施瓊芳、蔡廷蘭等議刻刊行。

1837

清道光17年

12月 - 鄭用錫歸鄉,築北郭園,常邀詩人墨客吟咏其間,並主講於明志書院。廣東嘉應人吳子光首次來台。
12月 - 吳子光來臺定居,著有《一肚皮集》,協修《淡水廳志》。
12月 - 臺灣道周凱聘蔡廷蘭主講崇文書院,兼講引心、文石兩書院。有文〈海南雜著序〉、〈澎湖紀略續編序〉、〈記臺灣張丙之亂〉。

1835

清道光15年

11月 - 11月,柯培元任噶瑪蘭通判,離臺後纂成《噶瑪蘭志略》。
12月 - 蔡廷蘭三赴福建省城福州鄉試落榜,回程遇颶風飄抵越南,經歷撰成《海南雜著》。
12月 - 福建侯官人劉家謀,舉於鄉,後入台,著有「海音詩」。

1833

清道光13年

12月 - 南投縣丞朱懋延請建藍田書院落成。

1832

清道光11年

3月 - 3月,巡道周凱奉檄至澎湖查賑,識拔當地諸生蔡廷蘭。有詩〈道光壬辰三月十七日放洋〉、〈再答蔡生〉、〈撫卹六首答蔡生廷蘭〉。並有《澎海紀行詩》2卷及文〈澎湖紀行詩序〉、〈自怡悅齋詩集序〉、〈明監國魯王墓考〉。3月,為《澎湖續編》作序。

1830

清道光10年

12月 - 山東博平烏竹芳署澎湖通判,有〈詠西嶼古塔〉、〈過黑水溝〉、〈之任澎湖遇風有感〉等6首。並為《澎湖續編》作序。
12月 - 陳淑均應聘來臺,任噶瑪蘭仰山書院山長。編纂《噶瑪蘭廳志》。
12月 - 鄭用錫、鄭用鑑完成《淡水廳志》初稿。
7月 - 7月,彰化知縣李廷璧聘周璽為《彰化縣志》總纂。

1829

清道光9年

12月 - 安徽桐城劉伯琛隨澎湖通判丁秉南渡澎,任記室,有〈渡海歌〉、〈澎湖八景〉。
12月 - 廣東潮州屠文照,字西園。入蘭,有詩〈九日登黃泥嶺〉、〈初旭時見玉山〉、〈龜山嶼歌〉。
12月 - 陳國瑛採輯《臺灣采訪冊》。
7月 - 7月,湖北黃城蔣鏞任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所編《澎湖續編》完稿,作自序。

1825

清道光5年

12月 - 鹿港廖春波拔貢,絳帳授徒於鹿港,曾參與《彰化縣志》之編纂,主講白沙書院等。
12月 - 竹塹鄭用鑑拔貢,任明志書院講習,與鄭用錫合撰《淡水廳志》稿。

1824

清道光4年

10月 - 10月,福建分巡臺灣道胡承珙離臺,著有《求是堂詩集》20卷。第17卷《東瀛集》為在臺期間所作詩。
12月 - 安徽桐城姚瑩任臺灣道方傳穟幕客,有文〈埔裏社紀略〉、〈籌議噶瑪蘭定制〉、〈改設臺北營制〉。並協助方傳穟詳定噶瑪蘭之制20則。有詩〈甲申十月生日作〉。
12月 - 臺灣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盜同知鄧傳安倡建鹿港文開書院。

1823

清道光3年

12月 - 鄭用錫參加殿試,會試41名,殿試三甲第109名,為臺灣籍人士中進士之始,人稱「開臺進士」,著有《北郭園詩鈔》。
12月 - 冬,臺灣縣紳士張青峰等請准建臺灣縣書院。

1822

清道光2年

12月 - 福建德化鄭兼才卒。與謝金鑾合纂《續修臺灣縣志》,著有《六亭文集》、《鄭六亭詩鈔》、《粕餘集》、《六亭文選》。

1821

清道光元年

12月 - 姚瑩攝噶瑪蘭通判,有文〈噶瑪蘭颱異記〉、〈噶瑪蘭厲壇祭文〉、〈臺北道里記〉。
12月 - 臺灣縣儒學教諭鄭兼才補刻本《臺灣縣志》刊行。

1820

清嘉慶25年

12月 - 臺灣知縣姚瑩有文〈復趙尚書言臺灣兵事書〉。
12月 - 福建侯官謝金鑾卒。曾與鄭兼才合輯《續修臺灣縣志》,有詩〈臺灣竹枝詞〉、〈赤嵌荔支詞〉、〈紀捷〉。

1819

清嘉慶24年

12月 - 姚瑩來臺任臺灣知縣,任滿陞署噶瑪蘭通判,著有《東槎紀略》。

1815

清嘉慶20年

12月 - 鳳山知縣吳性誠與貢生郭萃、林夢揚等人於屏東設阿緱書院。

1814

清嘉慶19年

12月 - 鳳山知縣吳性誠倡建鳳儀書院。

1812

清嘉慶17年

12月 - 臺灣知縣楊廷理創建噶瑪蘭仰山書院。
12月 - 湖北黃安吳性誠,字樸庵。任澎湖通判。有詩〈初到澎湖歌〉、〈留別澎湖諸生〉、〈澎湖九日登高〉。

1811

清嘉慶16年

12月 - 雲南石屏楊桂森重修學宮,始制禮樂器,又手定「白沙書院學規」,有文〈制聖廟禮樂器碑記〉。

1808

清嘉慶13年

12月 - 臺灣知府楊廷理有詩〈戊辰生日游竹溪法華諸寺〉、〈海上阻風〉、〈仲冬曉起寧福道署即事〉。

1807

清嘉慶12年

12月 - 謝金鑾作《蛤仔難紀略》
12月 - 臺灣縣陳廷瑜參與《續修臺灣縣志》,著有《與善錄》。
3月 - 3月,臺灣知縣薛志亮聘鄭兼才與謝金鑾任《續修台灣縣志》總纂。

1805

清嘉慶10年

12月 - 嘉義教諭謝金鑾居赤崁,作《赤崁筆談》、《東征記》。

1804

清嘉慶9年

12月 - 12月,謝金鑾來臺任嘉義縣學教諭,適蔡牽攻鹿耳門,為嘉義知縣陳防禦之策。
12月 - 西成筱《國姓爺忠義傳》出版。
12月 - 福建德化南鄉鄭兼才,號六亭。任臺灣縣學教諭,值蔡牽擾鹿耳門,協守府城,有軍功,授江西長寧知縣,辭不就,仍任原職。有文〈巡城記事〉、〈釐正安溪縣諸祠祀典并請補祀申文〉、〈募修臺灣縣學宮序〉。

1800

清嘉慶5年

12月 - 福建龍溪蕭竹遊蘭地,以蘭城拱翠、石峽觀潮、平湖漁笛、曲嶺湯泉、龍潭印月、龜嶼秋高、沙堤雪浪、濁水涵清為「陽基八景」。有佳城八景詩及〈甲子蘭記〉。

1799

清嘉慶4年

12月 - 建晉江柯輅,號淳庵,任嘉義訓導。有《閩中文獻》、《閩中舊事》、《東瀛筆談》、《淳庵詩文集》等。

1797

清嘉慶2年

12月 - 臺灣縣學生章甫膺歲貢,著有《半崧集》。

1796

清嘉慶元年

12月 - 清福建晉江人柯輅,來臺任嘉義縣教諭,1799年轉彰化縣學教諭,著有《東瀛筆談》。

1795

清乾隆60年

12月 - 廣東陸安李如員,字友胥,乾隆年間來臺就讀於海東書院,著有《遊臺雜錄》。

1793

清乾隆58年

12月 - 山東淄川翟灝,字笠山。奉檄調臺,曾歷臺灣縣典史,兼攝羅漢門巡檢、府經歷,數任彰化、南投縣丞,中曾一度署新莊。在臺十三年間,將所見山川人物風俗民情,隨筆劄記,名曰《臺陽筆記》,外附「閩海聞見錄」14則,亦多關臺灣風物。
12月 - 前臺灣鎮總兵福建同安陳倫炯著《海國聞見錄》刊刻,由馬俊良校訂,廣東大文堂刊行。後被收入《四庫全書》。

1791

清乾隆56年

12月 - 楊廷理陞臺灣道兼按察使,以土石興建府城,有詩〈詩以誌險〉。
3月 - 3月,臺灣道楊廷理發動官紳修建臺南孔廟,並立〈重修文廟碑記〉。

1790

清乾隆55年

12月 - 臺灣知府楊廷理,親往澎湖賑飢,遭風至東吉洋。有詩〈庚戌秋暮赴澎湖賑卹風災遇颶折至東吉洋默禱於神始抵澎之峙裏澳詩以誌險〉,並題《東瀛記事》序於臺灣郡署榕堂。 .湖北漢陽鄒貽詩(?~?),字石泉,有《浮槎存詩集》。

1789

清乾隆54年

5月 - 5月,臺灣知府楊廷理為臺南市祀典武廟撰〈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並出版《臺陽試牘三集》。

1788

清乾隆53年

12月 - 閩浙總督李侍堯幕僚趙翼在林爽文事件後,堅決不受封賞,請辭離臺。有《皇朝武功紀盛》、《二十二史劄記》、《甌北詩話》、《甌北詩集》等。

1787

清乾隆52年

12月 - 常州陽湖趙翼(1727~1814),因林爽文之役,佐閩浙總督李侍堯幕來臺,計謀調兵遣將,擘畫軍需。有詩〈軍事將蕆余歸有日矣詩以誌喜〉、〈軍中擒逆首林爽文檻送過泉紀事〉、〈臺灣俘囚絡繹械送內地再作凱歌〉。
12月 - 浙江嘉興吳文溥,字凍帆,入臺灣道幕,掌教海東書院。著有《閩游篇》、《南野堂詩集》。

1786

清乾隆51年

12月 - 臺灣縣生員章甫募義軍阻禦林爽文。作〈丙午林逆之變予募義堵禦戊申中堂福公奉命平臺誌慶〉,有文〈重修崇文書院文昌閣記〉。
12月 - 福建閩縣陳壽祺,字恭甫,因林爽文事件作〈海外紀事〉8首、〈平定臺灣恭六章〉。
8月 - 8月,楊廷理來臺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著《東瀛紀事》。

1784

清乾隆49年

12月 - 臺灣縣貢生章甫,有文〈遊鯽魚潭記〉。

1780

清乾隆45年

7月 - 7月,臺灣府儒學教授廖玉麟,立〈重修臺灣府學明倫堂碑記〉碑於臺南市孔廟明倫堂,由福建晉水陳宗方鐫字。

1769

清乾隆34年

5月 - 5月,朱景英來臺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著有《海東札記》。

1767

清乾隆32年

4月 - 4月,江蘇金匱鄒應元,任臺灣府知府,有文〈澎湖廳志序〉。

1766

清乾隆31年

12月 - 澎湖通判胡建偉應貢生許應元等之請命,建文石書院。
12月 - 澎湖通判胡建偉完成《澎湖紀略》。

1765

清乾隆30年

12月 - 前鳳山縣教諭朱仕玠刊印《小琉球漫誌》。

1764

清乾隆29年

12月 - 臺灣道余文儀纂修《續修臺灣府志》,有文〈續修臺灣府志序〉。
12月 - 鳳山縣林夢麟,生員,任《重修鳳山縣志》校對,有文〈臺灣形勝賦〉、有詩〈鳳山縣八景詩〉。
4月 - 4月,譚垣來臺任鳳山知縣。著有「巡社記事詩」。
8月 - 8月,朱仕玠以丁母艱去職,著《小琉球漫誌》、《筠園詩稿》、《和陶》、《谿音》、《音別》、《龍山漫錄》。

1763

清乾隆28年

12月 - 胡焯猷捐設明志義學,日後改名明志書院。
12月 - 江西寧都李宜青,任巡臺御史。有詩〈北巡旋署留別諸羅令〉。
6月 - 六月,邵武建寧人朱士价來台任鳳山縣學教諭。

1760

清乾隆25年

12月 - 余文儀來臺任臺灣知府,攝海防同知,主持《續修臺灣府志》。
3月 - 3月,浙江仁和人湯世昌(字對松)來臺任巡臺御史。有詩〈巡臺紀事五十韻〉,著有《嘉藻堂集》。
8月 - 8月,王瑛曾來臺任鳳山知縣,任內主持《重修鳳山縣志》。

1759

清乾隆24年

12月 - 彰化知縣張世珍,有文〈重修邑學碑記〉。

1757

清乾隆22年

12月 - 諸羅縣人王克捷舉進士,為台灣人士登第之始。著有「台灣賦」、「澎湖賦」。
12月 - 滿洲正藍旗覺羅四明,任臺灣知府,有文〈新建崇文書院記〉。

1752

清乾隆17年

12月 - 浙江仁和人錢琦來台任巡台御史。在任中頗多吟咏,輯錄於「嶼沙澄碧齋詩鈔」。

1751

清乾隆16年

12月 - 王必昌受魯鼎梅之邀,來臺任《重修臺灣縣志》總輯。有文〈臺灣賦〉、〈澎湖賦〉。
2月 - 2月,錢琦來臺任巡臺御史。著有《澄碧齋詩鈔》、《別集》。

1750

清乾隆15年

12月 - 鳳山縣歲貢卓肇昌中舉人,著有「栖碧堂全集」。另有〈臺灣形勝賦〉、〈鳳山賦〉、〈鼓山賦〉等。
12月 - 巡臺御史楊開鼎,有文〈重修府學文廟碑記〉、〈重修縣學文廟碑記〉。

1749

清乾隆14年

12月 - 魯鼎梅來臺任臺灣縣知縣,任內將崇文書院遷至海東書院舊址,主持《重修臺灣縣志》。

1747

清乾隆12年

12月 - 臺灣府知府褚祿作〈重修臺灣府志跋〉。
12月 - 巡臺御史六十七《使署閒情》出版。

1746

清乾隆11年

12月 - 曾曰瑛在彰化縣設白沙書院。有文〈白沙書院記〉。
12月 - 巡臺御史范咸有文〈鳳山縣重建明倫堂記〉。
6月 - 6月,福建崇安董天工,字典齋,任彰化縣儒學教諭,著有《臺海見聞錄》。

1745

清乾隆10年

5月 - 5月,范咸來臺任巡臺御史兼提督學政,與六十七共同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范志),著有《婆娑洋集》、《浣浦詩抄》。

1744

清乾隆9年

12月 - 12月,山西安邑李閶權,字衡宜。任臺灣縣知縣,有文〈新修城隍廟前石道記〉。
12月 - 福建布政使高山清查臺灣官莊,有詩〈甲子奉命赴臺清查官莊即事成詠〉。倡議《重修臺灣府志》,由范咸、六十七纂修。
3月 - 3月,福建侯官陳繩,字騮季,曾修《惠獻貝子功績錄》,任諸羅縣訓導。有文〈署鳳山學月課示〉、〈諸羅學月課示〉。
4月 - 4月,六十七來臺任巡臺御史,編有《番社采風圖考》,《使署閒情》等。

1743

清乾隆7年

10月 - 10月,巡臺御史張湄秩滿離臺,有〈留別書楸邨給諫及在臺諸同人即次原韻〉、〈再泊澎湖〉、〈海上柬寄臺陽諸友〉等詩。

1742

清乾隆7年

12月 -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刊行(前1年完成)。
7月 - 7月,莊年(字榕亭,清江蘇長洲人)由福建建寧知府陞任福建分巡臺灣道,1747年卸任。著有《澄臺集》一卷;有文〈記采風圖後〉、〈觀風示〉、〈《婆娑洋集》跋〉。

1741

清乾隆6年

12月 - 張湄來臺任巡臺御史兼理提督學政,仿夏之芳《海天玉尺編》編《珊枝集》,著有《瀛壖百詠》。

1740

清乾隆5年

12月 - 劉良璧任福建分巡臺灣道,主持《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舉人陳輝等任分輯。著有《臺灣風土記》,有詩〈沙轆行〉。

1739

清乾隆4年

12月 - 楊二酉來臺任巡臺御史。

1738

清乾隆3年

12月 - 臺灣縣陳輝,字旭初,取中舉人。有文〈臺海賦〉、〈老古石山記〉、〈勸學箴〉。

1737

清乾隆2年

2月 - 2月,福建晉安劉敬與,有文〈澎湖志略序〉。

1736

清乾隆1年

12月 - 澎湖通判周于仁有詩〈丙辰六月別澎湖十六韻〉、有文〈澎湖志略序〉。

1735

清雍正13年

12月 - 臺灣知府尹士俍任分巡臺灣道,著有《臺灣志略》。

1733

清雍正11年

12月 - 四川安岳周于仁,字純哉,任澎湖通判,有文〈觀海賦〉、〈文石賦〉。

1732

清雍正10年

12月 - 山西浮山張嗣昌,任分巡臺灣道,著有《巡臺錄》。

1730

清雍正8年

12月 - 福建同安陳倫炯,號資齋,曾任南路營參將、臺灣鎮總兵、臺灣水師協鎮,著有《海國聞見錄》。

1729

清雍正7年

12月 - 諸羅知縣劉良璧有文〈紅毛城記〉。

1728

清雍正6年

12月 - 夏之芳來臺,任巡臺御史兼學政,編輯《海天玉尺編》一、二集,著有《臺灣紀巡詩》、《台灣雜詠》等。

1726

清雍正4年

12月 - 浙江秀水汪繼燝,號恬村,任巡臺御史。著有《恬村吟》、《燕臺小草》、《視臺草》、《雙樁草堂集》。

1725

清雍正3年

12月 - 浙江錢塘吳廷華,號東壁,任福建海防同知,曾奉檄查臺灣倉庫,並協同諸羅縣平定民變。著有《三禮疑義》、《曲臺小錄》、《東壁書莊集》。

1724

清雍正2年

12月 - 巡臺御史黃叔璥離臺,有文〈重修臺灣縣學碑記〉。

1722

清康熙61年

12月 - 黃叔璥來臺任巡臺御史兼領學政,著有《臺海使槎錄》。內含〈赤崁筆談〉4卷、〈番俗六考〉3卷、〈番俗雜記〉1卷;另有《南征紀程》記由京師到福建之見聞。
12月 - 順天大興黃叔璥,字玉圃,與滿洲正紅旗吳達禮擔任首任漢、滿巡臺御史。黃氏有文〈海疆十要〉以為後來任職者參考,並著有《臺海使槎錄》,內含〈赤崁筆談〉4卷、〈番俗六考〉3卷、〈番俗雜記〉1卷;另有《南征紀程》記由京師到福建之見聞。
12月 - 福建漳浦藍鼎元離臺,有文〈請班師書〉、〈論周彩書〉等,在臺作品有《東征集》、《平臺紀略》行世。
12月 - 浙江鄞縣萬經,任翰林編修,有文〈赤崁集序〉。
12月 - 安徽歙縣汪灝,有文〈赤崁集序〉。
12月 - 浙江秀水杜臻,字肇余,著有《經緯堂集》、《閩粵巡視紀略》6卷、《海防述略》1卷。有文〈澎湖臺灣紀略〉1篇。

1721

清康熙60年

12月 - 鳳山縣庠生卓夢采拒杜君英所部召募,挈家避禍鼓山,作〈避寇鼓山〉。
12月 - 福建廈門曾源昌,受提督施世驃延請主持鷺津書院。著有《臺灣雜詠》、《逢齊詩集》,今已佚。
12月 - 臺灣府李欽文,取中歲貢。有賦〈紅毛城賦〉、〈赤崁城賦〉。
12月 - 朱一貴起事,清廷派南澳總兵藍廷珍渡臺平亂,藍鼎元以幕賓隨軍來臺。
12月 - 福建漳浦藍鼎元,號鹿州,隨藍廷珍來臺平朱一貴之役。有文〈擒賊首朱一貴等遂平南北二路露布〉、〈紀虎尾溪〉、〈紀水沙連〉等。
12月 - 滿州正黃旗覺羅滿保,字九如,來臺平朱一貴之役,率師攻鹿耳門。有文〈題報生番歸化疏〉、〈祭水師協鎮許雲文〉、〈題義民效力議敘疏〉。

1720

清康熙59年

12月 - 鳳山知縣李丕煜創修《鳳山縣志》,陳文達、李欽文、陳慧任編纂。臺灣知縣王禮創修《臺灣縣志》,陳文達、林中桂、李欽文、張士箱任編纂。
12月 - 分巡臺灣道梁文煊建海東書院。有文〈臺灣縣志序〉。
12月 - 臺灣知府王珍有文〈臺灣縣志序〉。

1719

清康熙58年

12月 - 墾戶施長齡(施世榜業戶名)完成八堡圳修築。
12月 - 臺灣知府王珍有文〈鳳山縣志序〉。
12月 - 奉天呂猶龍,任福建巡撫,有文〈進呈臺灣番檨疏〉。
6月 - 6月,鳳山知縣李丕煜有文〈鳳山縣志序〉。

1717

清康熙56年

12月 - 分巡臺廈道梁文科重修萬壽亭,有文〈重修萬壽亭碑記〉。
12月 - 直隸灤州李丕煜,字眪叔,任鳳山知縣,1718~1719間聘陳文達、李欽文等纂修《鳳山縣志》。
12月 - 諸羅縣令周鍾瑄作〈諸羅縣志序〉。

1716

清康熙55年

12月 - 諸羅縣林中桂,有詩〈弔殉節五妃墓〉。
12月 - 臺灣府李欽文,有詩〈九日北香湖觀荷〉。
12月 - 福建漳浦蔡世遠,字聞之,有詩〈題臺灣周明府鍾瑄小照即以贈行〉;主鼇峰書院,受周鍾瑄之邀,作〈諸羅縣學記〉;另有文〈靖海記跋〉、〈安海詩序〉等 5篇。
12月 - 諸羅縣令周鍾瑄,建諸羅縣城隍廟,作〈諸羅縣城隍廟碑記〉
12月 - 臺灣知府王珍,任臺灣知府,作〈鳳山縣志序〉。
12月 - 福建安溪潘鼎珪,字子登,康熙間寓居臺灣,有詩文集20餘卷。在臺時,值諸羅文廟落成,作〈聖廟賦〉。
8月 - 八月,福建漳浦人陳夢林應諸羅縣令周鍾宣之聘來台,創修諸羅縣志。與臺灣府李欽文、諸羅縣林中桂同遊北香湖,作〈九日遊北香湖觀荷記〉,著有《遊臺詩》1卷。

1715

清康熙54年

12月 - 阮蔡文來臺任臺灣北路營參將。巡視南崁、淡水一帶,因中瘴毒致疾,有〈祭淡水將士文〉。
12月 - 分巡臺廈道陳璸離臺,出任湖南巡撫,有〈重修臺灣孔廟碑〉,鄉民立〈去思碑〉感懷之。

1714

清康熙53年

12月 - 周鍾瑄來臺任諸羅知縣。
12月 - 諸羅知縣周鍾瑄延聘陳夢林創修《諸羅縣志》。

1713

清康熙52年

12月 - 鳳山鄭應球,是年取中恩貢,有〈重濬蓮池潭碑記〉。
2月 - 2月,分巡臺廈道陳璸建朱子祠成,有文〈新建臺灣朱子祠記〉,有詩〈朱子祠手植梅花〉;3月,重修孔子廟成,有〈重修臺灣孔子廟碑記〉;冬,請建文昌閣於朱子祠後,修文廟泮池,有文〈文昌閣記〉,有詩〈文昌閣落成〉。
2月 - 2月,張宏作〈臺邑城隍廟記〉。

1712

清康熙51年

12月 - 臺灣知府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稱為「周志」。
12月 - 分巡臺廈道陳璸刻《臺廈試牘》,有文〈臺廈試牘序〉。6月旱,有文〈上帝廟求雨文〉、〈媽祖宮求雨文〉,有詩〈求雨〉、〈苞樟遇雨〉、〈雨夜海島〉。

1711

清康熙50年

12月 - 臺灣知府周元文有文〈申請嚴禁偷販米穀詳稿〉、〈申禁無照偷渡客民詳稿〉。

1710

清康熙49年

12月 - 康卓然有文〈臺灣學文廟記〉。
12月 - 鳳山知縣宋永清有文〈增修臺灣府志序〉。
12月 - 福建漳州陳聲,號仲希,任諸羅縣教諭,有文〈諸羅義學田記〉。
7月 - 7月,陳璸來臺任福建分巡臺灣廈門兵備道。有詩〈題盤景〉、〈舟次初度〉,有文〈郡守衛南村公德政碑記〉。

1709

清康熙48年

12月 - 諸羅鄭鳳庭,廩生。有文〈諸羅文廟記〉。
12月 - 鳳山知縣宋永清,兼署諸羅知縣,有文〈鳳山文廟告成詳文〉、〈諸羅文廟告成詳文〉。
12月 - 臺灣府東安坊李欽文,字世勳,有文〈鳳山義學田記〉。

1708

清康熙47年

11月 - 11月27日,福建晉江施士嶽,號伯幹,任鳳山縣學教諭。有文〈鳳山文廟記〉。
12月 - 孫元衡有詩〈二月朔三日即事〉、〈澎湖〉、〈冬至日即席賦別黃萍谷同寅〉。
12月 - 臺灣縣陳文達有文〈臺灣縣儒學廣文陸公去思碑記〉。
12月 - 江蘇上海張宏,號亦袁,任臺灣知縣。有文〈學舍記〉、〈始建縣城隍記〉。

1707

清康熙46年

12月 - 孫元衡有詩〈安平鎮〉、〈雜謠十首〉、〈海吼〉。
12月 - 正黃旗周元文,號洛書,任臺灣知府,設義學,修聖廟,建名宦鄉賢祀。有文〈詳請緩徵帶徵稿〉、〈捐置本府庄田碑記〉。

1706

清康熙45年

12月 - 孫元衡攝諸羅縣篆,有文〈新建諸羅縣署記〉,有詩〈朔四日泛海赴安平鎮〉、〈居赤崁一載矣計日有感〉、〈日入行〉等。
12月 - 福建安溪孫襄,卒於諸羅縣教諭任內。有文〈諸羅學文廟記〉。

1705

清康熙44年

12月 - 安徽桐城孫元衡,字湘南,任臺灣府海防同知,並於次年攝諸羅縣篆,有《赤崁集》4卷。

1704

清康熙43年

12月 - 山東萊陽人宋永清任鳳山知縣,好吟詠,每與邑人講學,文教以興,著有「溪翁詩草」。
12月 - 臺灣知府衛臺揆創建崇文書院。
12月 - 江日昇撰《臺灣外記》。
12月 - 臺灣知縣陳璸離臺,有詩〈甲申行取時舟出鹿耳門遇險口占〉。

1703

清康熙42年

12月 - 孫元衡來臺任臺灣府海防捕盜同知,著有《赤嵌集》4卷。連雅堂譽之曰:「台灣宦遊之士,頗多能詩,而孫湘南司馬之赤嵌集為最」。
12月 - 臺灣知縣陳璸有詩〈祈雨〉、〈臺陽八景詩〉;另有文〈臺邑求雨牒城隍文〉、〈新建臺邑明倫堂碑記〉。

1702

清康熙41年

12月 - 清廣東海康人陳璸來臺任臺灣知縣,1704年秩未滿他遷。後人輯有《陳清端公文集》傳世。

1697

清康熙36年

12月 - 郁永河來臺採硫,著有《裨海紀遊》,以竹枝詞記述臺灣風土民情。
12月 - 臺灣縣盧芳型,字愧如,例貢,參與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分訂工作。

1696

清康熙35年

12月 - 高拱乾纂修《臺灣府志》(高志)完稿刊行,為第1本在臺灣正式刊行之方志。
12月 - 施琅卒。著有《靖海紀事》。

1695

清康熙34年

12月 - 臺灣縣舉人王璋應高拱乾之請,分修《臺灣府志》。
12月 - 湖北麻城李中素,字鵠山,任臺灣知縣,參與編修《臺灣府志》。
12月 - 江蘇華亭徐懷祖來臺,著《臺灣隨筆》。

1694

清康熙33年

12月 - 王特昌,有文〈季蓉洲先生詩文集序〉。
12月 - 高拱乾開始纂修《臺灣府志》。
12月 - 諸羅縣令季麒光《蓉洲詩文稿》刊刻,今存上海圖書館。

1693

清康熙32年

12月 - 王璋中舉,為臺灣縣第一位舉人。
12月 - 陜西榆林人高拱乾來台任台厦到兼理學政。台灣縣人王璋修台灣郡誌。

1692

清康熙31年

12月 - 高拱乾任福建省分巡臺廈兵備道,修《臺灣府志》(高志),首列〈藝文志〉,收入〈臺灣賦〉、〈臺灣八景詩〉等作品。

1691

清康熙30年

12月 - 奉天齊體物,號誠菴,任臺灣府海防捕盜同知,參與《臺灣府志》編纂。

1690

清康熙29年

12月 - 江西南昌閔逵,任鳳山縣知縣,有文〈總鎮府都督王公去思碑〉。
12月 - 山東諸城王善宗來臺,有文〈臺灣八景〉。

1688

清康熙27年

12月 - 明遺臣、流寓文人沈光文去世,享年77歲,葬於善化里東堡。著有《臺灣輿圖考》1卷、《草木雜記》1卷、《流寓考》1卷、《臺灣賦》1卷、《文開文集》1卷,《文開詩集》2卷。
12月 - 王喜,府學歲貢,輯《臺灣志稿》。

1687

清康熙26年

12月 - 林謙光(生卒年不詳)來臺任臺灣府學教授,任期至1691年,著有〈臺灣紀略(附澎湖)〉及〈臺灣賦〉。
12月 - 臺灣開辦科舉考試。
12月 - 正式舉辦科舉考試。臺灣人民可往福建應鄉試。

1685

清康熙24年

12月 - 臺灣府設儒學於臺南孔廟,為漢文文教之推廣中心。
12月 - 諸羅縣令季麒光有詩〈乙丑歲首為蒼崖六十甲子除夕正值迎春是日干支屬庚申賦此誌祝〉,收於《蓉洲詩文集》,全書收錄詩155首,有沈光文、葉矯然、王特昌、秦松齡、沈爾燝、陳軾、樊澤達、高兆、沈朝初、歐陽暹寫序。
4月 - 4月,沈光文邀集季麒光、華袞、韓又琦、陳元圖、趙龍旋、林起元、陳鴻猷、屠士彥、鄭廷桂、何士鳳、韋渡、陳雄略、翁德昌季麟光等十三人創設「東吟社」。將社員詩作結集出版,名為《福臺新詠》。

1684

清康熙23年

11月 - 11月,福建惠安江日昇,字東旭,是年來臺,著有《臺灣外記》。
12月 - 江蘇無錫人季麟光首任諸羅縣令,在任年餘而去。有文〈詳免二十三年半徵文〉,《東寧政事》收錄文30篇。另著有《臺灣郡志稿》6卷、《蓉洲詩文稿》4卷、《蓉洲詩稿》7卷、《臺灣雜記》1卷、《山川考略》1卷、《海外集》1卷、《華陽懷古》1卷、《三國史論》1卷。
12月 - 蔣毓英來臺任臺灣首任知府,任內完成《臺灣府志》(蔣志),為臺灣方志之嗃矢。
12月 - 周昌任分巡臺灣道,撰〈詳請開科考試文〉。
12月 - 諸羅縣令季麒光、沈朝聘編《東寧唱和詩》1卷。
12月 - 浙江奉天沈朝聘,來臺任臺灣縣知縣。著《省軒郊行》1卷。
12月 - 浙江奉天蔣毓英,字集公,任臺灣府知府。纂修《臺灣府志》,由鳳山知縣楊芳聲、諸羅知縣季麒光廣為蒐集,費時3個月成稿。經分巡臺廈道周昌參核後,上呈福建布政使,為臺灣最早的府志。
12月 - 遼東楊文魁,任臺灣總鎮,為臺灣首任總兵,立義學,聘內地名儒為師,置學田,資貧士膏火,並為兵民講解「聖諭」有文〈臺灣紀略碑文〉。

1683

南明永曆37年

12月 - 福建晉江施世綸,號潯江,施琅次子,隨施琅征臺。著《潯江詩草》、《南堂集》。
6月 - 6月16日,施琅攻佔澎湖,鄭克塽請降,寧靖王朱術桂決意自縊殉國,五名妻妾從之,世稱五妃。施琅(1621~1696),號琢公,征臺,結束明鄭在臺22年政權。著《靖海紀》2卷、《平南事實》1卷。

1681

南明永曆35年

1月 - 1月,鄭經病逝,監國鄭克臧遭馮錫範殺害,改立12歲之鄭克塽。清以施琅為福建水軍提督。

1680

南明永曆34年

12月 - 鄭經西征失敗,退回臺灣。

1675

南明永曆29年

12月 - C.E.S.在荷蘭出版《被遺忘的福爾摩沙》。

1673

南明永曆27年

12月 - 沈光文避居目加留灣社(今台南善化)垂帳教學。
12月 - 鄭經率軍西征,於泉州刊刻其在臺詩歌《東壁樓集》。

1671

南明永曆25年

12月 - 沈光文避居羅漢門(今高雄內門)教育番童。

1667

南明永曆21年

12月 - 明遺福建惠安王忠孝(1593~)卒,字長孺。著有《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12月 - 在南部村莊、平埔族部落辦社學,實施漢學教育,奠定臺灣儒學教育,原羅馬音標拼音的發展因而受阻。

1666

南明永曆20年

12月 - 臺南孔廟落成,旁置明倫堂,並舉行落成典禮。

1664

南明永曆18年

12月 - 福建同安金門人盧若騰入台,歿於澎湖。著有《留庵文集》、《留庵詩集》、《島噫詩》、《方輿互考》、《島居隨錄》、《浯洲節烈傳譜》。
12月 - 寧靖王朱術桂來臺。

1663

南明永曆17年

12月 - 明遺臣文人,王忠孝、徐孚遠、陳永華、李茂春、盧若騰、沈佺期等流寓文人,隨鄭氏軍來臺,創作流寓文學。盧若騰因病滯留澎湖。
12月 - 沈光文作〈臺灣賦〉諷刺鄭經,幾遭不測,後移居羅漢門,變服為僧,在目加溜灣以設帳教學和行醫維生。

1662

南明永曆16年

6月 - 6月23日,鄭成功猝逝於臺南,鄭經在廈門發喪宣布嗣位,沈光文以詩諷之,11月,鄭經抵臺,沈光文亡走大崗山、羅漢門等地。

1661

南明永曆15年

12月 - 鄭成功率軍至澎湖,再轉攻臺灣,3月底登陸鹿耳門,12月13日,荷人獻熱蘭遮城投降。

1657

南明永曆11年

12月 - 荷蘭人在麻豆社建傳教士培育學校。
12月 - 江蘇華亭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隨鄭成功入臺,但未久留,即返回廈門。著有《釣璜堂存稿》詩集20卷。
12月 - 荷蘭人格勞烏等擬翻譯新約聖經為原住民語,以供原住民閱讀。

1656

南明永曆10年

12月 - 荷蘭人統計臺灣原住民接受荷蘭人教化人數達60%。

1652

南明永曆6年

8月 - 8月,沈光文因郭懷一事件,被迫歸隱山林,有詩〈偶成〉、〈夕餐不給戲成〉、〈感憶〉。

1651

南明永曆5年

12月 - 臺灣西拉雅族在荷蘭人統治之時已學會羅馬拼音,並以之拼讀西拉雅語。

1649

南明永曆3年

12月 - 明遺臣沈光文搭船從金門往泉州途中,遇颶風,漂流來臺。

1629

明崇禎2年

12月 - 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普特曼斯(Haus Putmans)為福爾摩沙分公司長官,開始仿巴達維亞城為公司寫日記的作法,逐日記載公司營運情形,是為《熱蘭遮城日誌》。

1628

明崇禎1年

12月 - 荷蘭人牧師喬治‧甘迪留斯撰寫〈原住民概述〉,為西方人最早以文字描述臺灣原住民(西拉雅人)之文獻。

1627

明天啟7年

12月 - 荷蘭人牧師喬治‧甘迪留斯(Georgius Candidius)來臺,在新港社學習當地語言,再以羅馬拼音將新港語文字化,稱為新港文書。

1624

明天啟4年

8月 - 8月,荷蘭人從鹿耳門進入臺江,於一鯤鯓建築城堡,初名奧倫治城(Orange),後來改名熱蘭遮城(Zeela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