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地景 > 遇見作家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尚饗
散文
金門縣 / 金門酒廠
作 者
吳鈞堯
作品賞析
國民政府來台後,金門歷經了「古寧頭」、「大二膽」、「九三」...
文章朗讀
金門多大?導遊說,大約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她又說,這不大的島,繞來繞去,就這幾條路,比如伯玉路,昨晚就走過了。伯玉路原為中央公路,胡璉將軍率眾搶建,活絡金門交通,他過世後,路更名紀念。路兩旁原有木麻黃兩側排列,森然而壯觀,彷彿衛士持槍守衛。以前,我常騎腳踏車經過,載魚,到榜林給大舅、二舅。
舅舅家是沙田,常種西瓜,我載魚來,換兩顆西瓜回去。六舅也在車內,導遊開玩笑說,得巴結著六舅呀,他現在可是「地主」。一車子的人都笑了。車子裡多藝文界人士,像黃春明、朱振藩跟李昂。導遊說,後來來了颱風,吹倒許多木麻黃,伯玉路上的木麻黃倒得最多,至今只剩稀稀疏疏的幾株。我坐在遊覽車最末排,那位置,適合觀看一整車的人,尤其是記憶;那位置也顛簸,彷彿記憶的質地。
這趟旅程不去太武山、翟山坑道,不去馬山觀測所或小金門,而名為「美食之旅」,接續九一年底首辦的「白酒美食之旅」。身為金門人,卻不知金門美食的底細。我能知的金門美食多屬小吃,如麵線糊、炸饅頭、蚵煎、鍋貼、雜粥(即廣東粥),他們都聚集在金城莒光路貞節牌坊附近,我跟母親、阿公上金城,一入莒光路,口水便一口一口嚥。堂皇一些的美食便是辦桌上,一隻隻炸得油通通、粉酥酥的雞腿。一次返家,二姊夫帶我到高坑吃牛肉餐,紅燒、清燉,腸胃已無法應付。九一年又來高坑跟其他餐廳,同行的人多是美食家,一道一道細說滋味跟由來,一些師父慎重其事戴好高高的白廚師帽,細心回應記者採訪。每一道菜在上桌前,都先放在架了採光裝置的桌上,至少有三位攝影師圍著菜餚拍照。一攝影師說,你們所吃的菜已經沒有靈魂了,它們已被攝取,在一張張底片裡。我曾經在報章看過記者的佳餚攝影照,果然有色,彷彿有聲,對師父們的廚藝再三感嘆。
我住在金門十二載,從未享用過這些精實菜餚,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存在的。
早些年返家,已警覺故鄉的生陌。騎機車逛,已見大型連鎖貢糖店林立,它們的店招打著久遠的創店時間,還有麵線、一條根也標榜歷史,我卻不記得小時候見過那些貢糖,跌倒受傷,也不抹一條根,而是辛苦跋涉多座海洋,以救難天使姿態登陸料羅灣的南洋痠痛藥膏。林立店招的悠久歷史對照我童年的缺乏,強烈的新穎門面對比記憶中的戰地生活,常讓我眼神一恍再恍,懷疑自己到底有多認識金門,所以說,金門到底有多大?
金門變「大」,是在民國九十年發生的。往昔回鄉,只走常去的、習慣的金城、后湖、榜林跟昔果山。九十年出版《金門》散文集,讓某些鄉親得知有人在台灣寫金門,我因此結識多位藝文界朋友,跟縣府單位也有往來,參加詩酒節、讀書會、文藝營等活動,我對故鄉的眷懷從過去拉到現在,從鄉愁一改為現實探勘。隨團而旅,能帶我去到陌生之地,聽這土地真實發生、我卻少機會聽聞的事。
至今,我還無法遍記金門各地鄉鎮,導遊說,金門東邊風沙大,耕種地多集中在西部。她也逐一介紹那些一舉兩落或一舉一落的閩南住宅。進入民俗文化村,導遊對壁上雕飾亦如數家珍。她來自台灣,卻在金門為我介紹金門。我怕錯過多認識故鄉的機會,幾經遲疑,竟沒脫隊回返昔果山。車入金門酒廠新址時,我跟同行的朋友說,我家有幾塊田,其中一塊被徵收,已成了這座新廠的一部分。那塊田,我們稱之為「石頭粒仔」,常栽種花生。「石頭粒仔」,也就是石頭多的意思,田隱藏在一大片松林之後,銳利小石頭遍布田間,約莫就在廠裡豎起大型酒瓶雕塑的位置。田的左右沒有樹蔭,我們得在熾熱的陽光下除草、收割。
一次颱風過後,我跟大哥推三輪車到「石頭粒仔」,姪兒漢忠尾隨,才走進小路,發現泥地上佈滿數不清的一截截白色樹枝,細看,才知那是毛毛蟲僵死,發霉,看似白色樹枝。漢忠一驚,哭奔著跳上三輪車。我沒說這事,這只在腦裡播放。紅泥小路是當年,嶄新酒廠是當下,並有新路直抵機場,經昔果山到機場的車輛便少了。
現在,昔果山就在樹林背後,步行只十分鐘,阿公、阿嬤跟外婆的墳就在酒廠下邊,約莫也只十分鐘。我是站在陰、陽兩界的中心了,到昔果山,畢竟還想陰界的事,想祖孫兩人攙扶著到藍天戲院,那危顫顫的山崖小路如今已塌,再走不過了。想阿嬤過世時,空中交通還沒建立,阿嬤忍著一口氣要等爸爸回家。我曾在碩士班同學前談起金門往事,輕巧地談、故做諷刺,眼睛卻越來越明透,然後,還是悄悄地吸附那霧氣,沒濕了眼,卻失了魂。我也想到外婆來訪,弟跟我樂得從海邊小路跑回來,手上還提著折斷的木麻黃。木麻黃是在胯下,是一匹馬。我已多年沒去看阿公、阿嬤。二舅、二嬸曾在墳場雕刻墓碑,有次在那兒見到,問我幹麼來,我說,看阿公。
我是記熟了阿公的墳,二伯母在世時,也偕我來。二伯母拿出兩只十元銅板擲筊,問阿公知不知道誰來了、好不好、吃飽沒,三問三應,亡靈毫不含糊。我到了阿公墳前,卻還想陽間的事,想決意搬來台灣那天,阿公哭泣道別,他說,不願子孫再過苦日子,去吧,渡海去吧。他不知有情如我,總,渡不回遺憾。
而今,酒廠在他身後,新穎店招,他不踮腳也可看到,這該是阿公、阿嬤等等亡靈們,所感到新鮮與不可思議。
「白酒美食之旅」一個月後,媽又回金門,掐指一算,外婆過世已經年。媽匆匆來去,是為悼念。而不管我們做什麼、說什麼,這悼念,始終還在等待悼念。媽帶回許多金門特產,像是割包、土雞,爸要我多吃些,總說,這是金門帶回來的呀。往昔,金門只能是他地物資的進口,有這麼一天,也成了物資輸出地。一連兩年兩次「白酒美食之旅」,讓我品嚐記憶之外的華實菜餚,酸菜水餃、烈嶼芋頭、燒豬腳、蒸螃蟹,肉肥美、菜甘甜,舉杯一一敬去,前輩作家、同行記者、縣府官員。我心頭仍悄悄掠過一抹過去,默默看見阿公、阿嬤、外婆、鄉親、駐軍同袍、士官長,看見那些曾在這赤苦之地寄望來日、打造未來的一民一卒。
一動念,於是就有天、地、人,就有往昔、現在跟未來,就有情、有念。金門能有多大,就有多大。
敬酒去,戰士與民兵,亡靈與生民,尚饗。
──收入三民書局出版《荒言》
回頁頂按鍵回資料列表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