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地景 > 遇見作家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馬武窟溪
散文
台東縣 / 馬武窟溪
作 者
林正盛
作品賞析
本篇文章選自作者類自傳作品《未來,一直來一直來》,記述切山...
文章朗讀
我家搬了幾次,但都面對著馬武窟溪。
馬武窟溪是發源於北源、美蘭再進去,一直進去的深山裡。它從深山裡一路流出來,在流經過泰源時,南邊流來一條叫南溪的溪流匯入。馬武窟溪跟南溪匯流在泰源國小操場後面的山崖下。匯流後,經過泰源橋,順著山勢繞在泰源這小村莊的外緣走,出了村莊流向山谷去,流進狹谷裡變成湍流,流經登仙橋,在狹谷裡順著山勢往左回身轉繞了個大彎才走出狹谷流進谷谷,進谷谷後溪面變寬水勢緩下來了些。順著谷谷溪水緩緩而流,接著就流過我家門前的山坡下。在我家附近,馬武窟溪流得最緩,且形成一個大水潭。流經我家,在流過去一點點的地方,馬武窟溪順著山勢往右回身又轉了個大彎,繞谷谷台地彎向東河橋,流向大海。
我們家的生活,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馬武窟溪這條溪。
我們家男人幾乎經年累月都在溪裡洗澡。從我懂事開始,就跟著我祖父我父親在溪裡洗澡,我父親深秋後就怕冷,不敢再去溪裡洗澡。而我祖父就連冬天也不怕冷的繼續在溪裡洗澡。
在我祖父的訓練下,大約小學四五年級以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跟著祖父每天到溪裡洗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在溪裡洗澡。
在溪裡洗澡的不只我們家的男人,很多在谷谷種田的AMIS,傍晚收工涉水過溪回家時,常常就順便洗個澡。他們可就不分男女了,很多女人也都很自然的在溪裡洗澡。很小的時候,沒什麼性別也很自然。大約是從小學五年級起,慢慢對異性好奇起來,且看到女人的身體會產生隱隱約約的興奮感。從那時起,當看到有AMIS女人洗澡就趕緊轉頭避開眼光,避開後卻又心裡癢癢的偷偷想看。
這大約是我最早的,懵懵懂懂的慾望感覺。
馬武窟溪,除了洗澡,它更是夏天泡水游泳的地方。也更是 AMIS捉魚捉蝦的好地方。
整個夏天沒事的時候,我幾乎跟一些AMIS小孩整天泡在水裡游泳。有時家裡有事,聽到我祖母大聲叫我,我仍然繼續游我的泳,游到我祖母拿著細竹枝跑到溪邊準備打人,我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家工作。
跟AMIS小孩玩,最刺激的事就是找蜂窩捅。手上拿著長長的竹竿找蜂窩,找到後就用長竹竿把蜂窩捅下來,有時AMIS小孩會用彈弓去射蜂窩。怕被蜂叮,通常只要竹竿一捅,就趕緊往溪裡衝,跳進水裡一頭鑽進水底,潛在水裡趕緊游開。等過了好一會,大家才慢慢回去看蜂散了沒?蜂散了,就過去撿起被我們捅掉在地上的蜂窩,撿起拿過來。然後一群小孩泡在水裡七手八腳的捏取蜂窩裡的蜂蛹吃,津津有味。
泡在水裡吃著蜂蛹,是炎炎夏日裡我們小孩子最好的點心。
小時候,我還喜歡看 AMIS捉魚捉蝦。有一種是用撒網的,他們把網披開撐在手臂上,然後用力往外畫個圓把網用力撒出去,過一下慢慢收起網來,就會看到有些魚在網子裡掙扎跳著,有大有小,最大的我看過有五指寬的鯽魚,最多的是大肚魚,及一種叫溪哥的苦花魚。
我常常坐在我家門前,看著AMIS男人撒網捕魚。看著他們沿著溪岸一路走走停停的撒網。
如果看他沒什麼停頓的一直撒網,就知道他的網沒捕到什麼魚;如果看到他收網後停了好一陣子,且伸手翻著網翻好一陣子,就知道網子裡有魚了。停下來網子翻愈久,那他這次可是網到不少魚了。
印象中,他們AMIS尤其喜歡在那種雨要下不下,下也下不大的天氣裡出來撒網捕魚捕蝦。
AMIS有另外一種男女老少集體出動的捉魚捉蝦方式。通常他們會找個溪流較窄的地方,然後出動男女老少搬石頭把溪流堵起來,且用稻草把石頭縫隙堵住。然後把一種汁液有麻醉效果的樹藤切成一節一節,男女老少人手一節的繞圍著堵起來的水,拿著石頭用力把手上的樹藤搗碎,搗碎後往水裡用力攪,把汁液攪進水裡。不斷搗碎 不斷往水裡攪,重複著,直到溪面上浮起像喝醉酒般歪歪斜斜的魚,一尾一尾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的浮著,像吃了迷幻藥般的遲鈍緩慢了游動。這時開始下水捉魚,醉酒般的魚呆呆的很好捉。通常都挑大的捉,小的留著讓牠長大,日後再捉。所以AMIS們一直有魚蝦捉。
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一群AMIS男女老少,在溪裡搬石頭堵起小溪、搗碎樹藤,把汁液攪進水裡的讓魚吃迷幻藥。通常在豐年祭快到時,最常看到這種出動男女老少的大場面捉魚捉蝦。
這樣捉魚捉蝦是很自然的。直到有一天,AMIS也學會了平地人的電魚。當他們也揹起了蓄電池在溪裡電魚電蝦時,馬武窟溪的魚蝦就注定要愈來愈少了,少到後來,連我祖父也不再去溪裡放蝦籠捉蝦。
我祖父的蝦籠很特別,是用削得細細的竹枝編成的,竹枝跟竹枝之間都編留著空隙,是一種讓小蝦子跑掉的空隙。
每天到了傍晚時候,我祖父就把炒得很香的米糠跟飯揉在一起,揉成一小粒一小粒飯團,每一個蝦籠裡放進一粒米糠飯糰,通常把米糠飯糰放進蝦籠是我的特權,歸我放。放好,我祖父挑著蝦籠,我跟著他走。沿著溪流,祖父在大石頭坑縫溪底裡放進蝦籠,一個一個把蝦籠放完時,通常已是近晚時分,我會跟著祖父順便洗個澡才回家,回到家祖母在廚房忙著,飯菜已開始上桌。
隔天,我會起個一大清早,怕會跟不到祖父出門收蝦籠。
通常我負責提個水桶,祖父收起蝦籠,就把蝦籠裡的蝦往水桶裡倒,蝦子在水桶裡蹦來跳去。隨著蝦籠一個個從水裡收起,也就往水桶裡愈倒愈多。大部分是蝦子,也會有一些魚或螃蟹,螃蟹是一種腳上有毛的毛蟹。
我祖父喜歡生吃蝦子,他自己吃也叫我吃。伸手往水桶裡捉出活跳跳的蝦子,把殼一剝就往我嘴裡送,我就這樣的生吃了很多活蝦。很多年後,我開刀從肚子裡拿出一個大瘤,醫生說,這跟我生吃蝦子有關係。
除了放蝦籠,我祖父還發明一種釣鰻魚的方法。他用釣鉤鉤住活蝦子的尾巴,把鉤在釣線裡的蝦子放在溪裡游,然後釣線綁在竹棍子上,竹棍子插進河灘裡固定住。同樣也是隔天一大清早去收釣線。放二十個左右的活蝦景學地餌,通常總有個二、三尾,運氣好,常常都有個四、五尾鰻魚。當然也有運氣不好,一尾也沒釣到的時候。釣到的鰻魚,大多是自己吃的。釣多了,自己吃不完,就拿去送人。
小時候,我們家燉鰻魚是把活鰻魚放在鍋子裡,然後餵牠一大瓶米酒,讓鰻魚在醉醺醺裡慢慢加熱,燉熟。
馬武窟溪流經我們家附近,剛好形成一個溪潭,是小石頭跟細沙泥組成,很適合蜆仔生存繁殖的溪潭。到了夏天,想吃蜆仔的時候,常常我跟我三姊就拿著圓篩子往溪潭裡走,走進溪裡把泥沙挖進篩子裡,在水裡篩一篩就篩出一粒粒的蜆仔,大約篩個一個鐘頭左右,晚餐時就會有小粒的蜆仔湯喝。而大粒的蜆仔就拿來醃醬油,加蒜加點辣椒,最好再加點米酒,味道會更好。
在我童年那物質貧乏的年代,馬武窟溪給我們帶來的豐富,是今天這個物質富有的年代所不能想像的。
後來,當我們家開始養鴨後,馬武窟溪給我們的就更多了。在那條溪上我們家鴨母游來游去的覓食著豐富的魚蝦水草,才能生出蛋黃特別紅的鴨蛋,做出來的鹹鴨蛋,一個個蛋黃油油的,特別香。

──收入聯合文學出版《未來,一直來一直來》
回頁頂按鍵回資料列表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