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地景 > 遇見作家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溫州街到溫州街
按鍵_返回
作 者
林文月
林文月,台灣彰化縣人,一九三三年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啟蒙教育為日文,十一歲始返台。畢業於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研究所,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修員」一年。現旅居美國。林文月為當代知名的學者、散文家與翻譯家。就學者而言,長年致力於六朝文學之講學與研究,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至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任教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後獲聘台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在國際漢學界居一席之地。學術論著有《澄輝集》、《山水與古典》、《中古文學論叢》。以翻譯家言,譯注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伊勢物語》、《枕草子》等,於中日文學交流貢獻卓著,獲頒國家文藝獎翻譯獎。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散文集有《讀中文系的人》、《遙遠》、《午後書房》、《飲膳札記》、《人物速寫》等。
作品賞析
〈溫州街到溫州街〉選自《作品》。題目本身就具有雙重的意義。除了紀錄林文月從溫州街七十四巷接送鄭老師到臺老師所居的溫州街故事之外,更意味著從「昔日」的溫州街到「今日」的溫州街,提點了今昔的對照與人事的蒼茫。溫州街初闢於日據後期,北起和平東路一段,南至新生南路三段八十六巷止。民國三十六年命名為溫州街。民國六十三年,闢建辛亥路一段,將溫州街分割為兩段,北段為龍坡里,南段為大學里。這段街巷多為古樸的黑瓦屋舍,早期為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宿舍區,光復後,宿舍主人換成台灣大學的教職員及政府公職人員。老樹、長巷、日式屋舍,令人懷想的人文風景使得溫州街不只是一條普通的街道,而是承載著人文軌跡的時光長巷。這篇文章追憶兩位老師的深摯情誼,同時也記述了師生之間深刻的情感,從空間來看,兩位老師分居溫州街七四巷與十八巷,距離並不遠,對兩位年邁的老師而言,相見卻如咫尺天涯。而林文月細膩地敘寫這次的會面,兩位老師的形象就在「奇文共欣賞」的畫面中停格,從坐姿到臉部細微的表情,準確掌握了兩位長者的音聲笑貌,又能深刻感知老者「不可言喻又無可奈何的焦慮」。兩位老師逝世之後,溫州街裡兩位老師晤談的情景,果然成為絕響;故址也隨著台北地貌的改變而消失。再也不能看見老師的溫州街還是昔日的溫州街嗎?結尾一段似真實幻的文字寫出了林文月深刻的悼念,穿越時光的密道,兩位老師的話語彷彿存留在新建築與舊房舍交錯的街巷,遺址之中,仍聽得老師的親切言談。透過林文月的文字,昔日的溫州街不曾消失,兩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深刻情誼得以存留。
回頁頂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