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地景 > 遇見作家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黃昏坐在都蘭灣
按鍵_返回
作 者
詹澈
詹澈,本名詹朝立,一九五四年十月三日生於彰化縣溪州鄉,因八七水災於一九五九年舉家遷居台東至今。就讀屏東農專農藝科,在校時即為校刊《南風》主編,於校刊上發表多首浪漫寫實的、口語的、直述的長篇敘事詩,如〈阿花的故事〉、〈阿火伯的故事〉等與當時詩壇詩風極不相容之習作。至一九七六年與李男、羅青創辦之《草根》詩刊上,大量發表「身世篇」等作品。一九七六年屏東農專畢業,一九七八年服完常備兵役,回台東與父親種西瓜。一九七八年秋末,赴基隆幫王拓競選國民大會代表,上台演講二二八,選舉因美國與中共建交而停止。當時亦被列入緝捕,常躲在戲院或回台東,南北奔波。後參與《夏潮》、《鼓聲》、《春風》等雜誌詩刊編務。一九八○年左右許多長篇敘事詩(政治詩)於政論雜誌上發表。一九八八年參與農運,擔任東區負責人及農民聯盟副主席。一九八九年赴韓考察農業,一九九○年赴中國考察農業。一九九六年至北京參加台灣文學研討會,《西瓜寮詩集》獲第五屆陳秀喜詩獎(1996),〈勇士舞〉一詩入選一九九七年度詩選,並獲年度詩人獎。二○○二年十一月擔任十萬農漁民大遊行總指揮。著有詩集《土地請站起來說話》(遠流,1983)、《手的歷史》(南方,1986)、《海岸燈火》(1995,北京)、《西瓜寮詩集》(遠流,1995)、《詹澈短詩選》(2002)、《海浪和河流的隊伍》(2003)、《小蘭嶼和小藍鯨》(2004)、《綠島外獄書》(2007);散文與詩合集《這手拿的那手掉了》(1995)等。
作品賞析
都蘭灣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南方,成弧狀半月形海灣,受海水長期侵蝕,海岸石階形成落差近三十公尺的斷崖,整體望之,為台東海岸景點最美麗、最壯觀的區段。詩人詹澈自幼隨家人由彰化溪州移居台東,自有與台東土地深厚的情懷。二○○三年出版的詩集《海浪和河流的隊伍》共六十二首,第一輯「東海岸速寫」三十七首,都是書寫台東的地誌詩,本詩〈黃昏坐在都蘭灣〉為其中之一,曾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黃昏,詩人坐在美麗的都蘭灣遐思什麼?尋望什麼?還是僅僅單純地坐著?詹澈寫作態度嚴謹,一向講求結構,也留意形式,讀這首詩能得到印證:全詩二十五行,平分五段,每段五行,算是形式整齊的詩。詩題「黃昏坐在都蘭灣」,原以為詩人於黃昏坐在都蘭灣,其實,作者是隱身的敘事者,將擬人化的「黃昏」,推至發言台,靜靜坐在海灣(第一段)、觀看夕陽下沉(第二段)、堅牢的陸地(第三段)、彎月走向海洋(第四段),末段,則是路面光影交錯的景象。整首詩一片寧靜,聽不到海浪的強勁拍擊,即使形容車燈與燈塔光束的「百千萬隻螢火蟲」,量化的動態,也是斷續瞬間出現隨即消逝。第三段,描繪都蘭灣形勢:「陸地以一種堅牢╱伸出兩個大海岬的蟹螯」,逼真寫實,弧狀或半月形海灣,具有蟹螯的堅猛。第二段,落日與海面的意象也很迷人:「無法再升高的海浪╱只是夕陽殘損的手掌」。若有挑剔,中國現代詩人戴望舒(1905-1950)一首著名抗日詩,詩題即「我用殘損的手掌」(1942),起筆兩行詩句:「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回頁頂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