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眷村記憶
散文
作 者
每次從海軍軍區大門經崇實新村回到左營港踏上碼頭,軍艦的灯光和眷村家屋的灯光,竟是那麼的不同。不管是不是海軍子弟或眷村孩子,每個預官和義務役士兵心裡的好都形成拉拽和依戀。因為有家,因為有燈塔,所以海軍才有所憑藉地出港吧!而這就是眷村的另個意義,軍旅者的最清晰輪廓及全記憶─「我不存在的那個家」,是絕對的存在。
我站在現時猶存的崇實新村一八八號鐵柵門前,透視那頹廢的空曠,舊牆上剝落的「造福軍眷」、「助長戰力」的標語,和大門所掛的「本區域係國家營地,乃國家財產」。回過頭來是早已閉鎖的社區活動中心,剩一個小小的國旗台,一根底座鏽蝕的旗桿。眷村,昔日是類同軍營般國旗昇揚的家的居所。當我同樣走在鳳儀門(東門)前的大草坪土,在消失的記憶位置,就是原有果貿新村我所住南四營七八一號,每每百感交集,往事斑剝,等我們這一代也走了,若不留下文字,一切記憶都泯沒了,告別了,誰會曉得這些存在與影響呢?──摘自汪啟疆〈存在的眷村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