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地景 > 遇見作家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臺人品茗〉
按鍵_返回
作 者
周漪
周漪(?~?),字靜瀾,清道光年間(1821~1850)以翰林任臺
作品賞析
白居易(唐772~846)曾在〈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於石上〉提到,「平身無所好,且此心依然。如穫終老地,忍手不知還。架岩結茅宇,斷壑開茶園。」其平生花了許多時間在種茶、採茶與品茶度過,可見「茶」為文人在文學之外的一種風雅。 臺灣最早有關於茶的紀錄,可見《諸羅縣志》:「北路無種者。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彝、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不過「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山谷深峻,性嚴冷,能卻暑消脹。然路險,又畏生番,故漢人不敢入採。又不諳製茶之法,若挾能製武夷誌品者,購土番採而造之,當香味益上矣。」這裡指臺灣北部無茶葉種植,於水沙連(今日月潭)一帶可見消除熱症的茶,但該野生茶距離生蕃居住很近,加上臺人不懂得製茶之法,故漢人不敢去摘採。儘管這時已發現了茶的蹤跡,但是仍未有製茶與喝茶的紀錄。連橫《臺灣通史》提到:「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約清嘉慶年間,從福建等地傳入武夷茶茶種,臺灣種茶事業才真正開始。 此詩作者周漪(?~?)於道光年間來臺任臺灣道期間,觀察到臺南府城人喝茶的特性。首二句「寒榕垂蔭日初晴,自瀉供春蟹眼生」由「寒榕垂蔭日初晴」指得是某日於雨後乍晴的榕樹蔭下,作者親見臺人的飲茶的風尚與習慣。「蟹眼」比喻水初沸時泛起的小氣泡。宋龐元英《談藪》:「俗以湯之未滾者為盲湯,初滾者曰蟹眼,漸大者為曰魚眼。」唐宋人多用「蟹眼」、「魚眼」來比喻烹茶水溫的程度,水為所有飲料最基本的成分,水的溫度對茶水的香氣與入口的味覺有著決定性作用。詩中描繪泡茶者將熱水慢慢沖入茶壺後,等候滾水自壺中產生如蟹眼的泡沫冒出;末二句「疑是閉門風雨候,竹梢露重瓦溝鳴」則是形容滾水注入茶壺後,水沸微有聲響,茶葉與熱水結合,茶葉在壺內透過滾水伸展開來,因此壺內有著淅淅颯颯之聲,宛若門外風雨及竹梢露水低落屋瓦雨溝之音。古人烹茶的技巧,相傳陸羽(唐733~804)就主張「三沸」法:水沸微有響聲,水面會泛起魚眼水泡,為一沸;水面邊緣湧起連珠泡,為二沸;水波翻滾如浪,是為三沸。烹茶以三沸水最佳,若繼續加溫,水便老而不可飲。蘇東坡〈試院煎茶〉也提到:「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透過蘇東坡對蟹眼、魚眼水溫的描述,推知臺人烹茶時水溫度較高。從此也知臺人從飲茶水就與中國大不相同。 作者自註也提到:「臺灣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壺。供春者,吳頤山婢名,善製宜興茶壺者也;或作龔春,誤。一具用之數十年,則值金一笏。」臺人飲茶不僅重視水的溫度,更有先以手嗅茶葉香氣的習慣,且十分講究泡茶的茶壺,當時常見的茶壺又稱為「供春」。連橫〈茗談〉也表示:「臺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臺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這裡指的「臺人品茶,與中土異」是凸顯出臺灣品茗傳統,與中國黃河流域以北的飲茶傳統不同,其飲茶習慣多來自福建省漳州、泉州與潮州等地區,包括品茗的茶葉、茶器與杯器,多受福建地區影響。連橫提到「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此乃承襲閩南地區傳統飲茶的習俗,武夷茶為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所謂孟臣壺、供春壺分為閩南地區評價紫砂壺的級別,其等第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無名」指的就是供春壺。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壺,重視茶道的連橫卻說,「然今日臺灣,欲求孟臣之製,已不易得,何誇大彬。」可見這些茶壺在當時已是多麼昂貴且難得。這些茶具,大多由福建進口,皆由郊商採購貿易,從清嘉慶23年(1821)開基武廟廟壁的〈重興開基武廟臺郡郊舖紳士捐金碑記〉可見「茶郊」的銘文;咸豐4年4月(1854)〈重修北極殿官紳鋪戶各姓名碑記〉也有「臺郡茶郊」的名稱,可見當時臺南茶葉事業的發達。今沿著昔日媽祖港的巷道走進抽籤巷(民權路與新美街125巷之間的新美街),隨即可見以大茶甕盛裝茶葉的百年老店「金德春茶莊」,老店與古碑一同見證府城茶產業的歷史。(薛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