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臺灣最早的製糖記錄為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1349),其提到土番(平埔族)以「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根據《巴達維亞城日記》1629~1662)記載,1622年在蕭?地區有甘蔗種植;不過,大量種植要到荷領時期才有相關紀錄,當時砂糖為出口物品中獲利最高,因此荷蘭人鼓勵漢人來臺種植甘蔗,以增加糖的出口量。鄭氏時期為先解決糧食紓困的問題,鼓勵稻米種植,甚至在清初需要解決大量駐兵糧食的問題,也鼓勵人民種稻,因此清初甘蔗種植地雖不如稻米廣,但從郁永河〈竹枝詞〉(1697)對蔗田的描述,「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裡,只留蔗葉餉群犀。」詩人眼見廣大蔗田的景象,也呈現出當時種植甘蔗者不在少數。這呼應乾隆年間朱仕玠〈瀛涯漁唱〉的:「漫訝飛霜暑路中,舳艫貨殖倍三農。海東千畝饒甘蔗,何啻人間千戶封。」因甘蔗的種植,造就了不少富戶。《安平縣雜記》(1895)提到:「臺南糖業,自康熙三十五年(1697)起,漳、泉二州移臺居住之民,經營事業,擴充農家利路。」為當地農民帶來不少利潤。臺南地區種植的甘蔗分三種:紅蔗、蚋蔗與竹蔗,前兩種糖少汁多;竹蔗汁少則糖多。種植甘蔗之地需半沙、半塗,天候與土質的緣故,南部較為適宜。在府城帆寮街(今民生路一段156巷)西南方向,有昔日糖行雲集的大糖埕,以及糖?所在地的牛磨後,該地也為輸出蔗糖與蕃薯的蕃薯港流經之處。
此詩首二句「剝棗忙時研蔗漿,荒郊設?遠聞香。」說明甘蔗熟成的時間,以及熟成後製糖的香氣。臺灣甘蔗約在農曆11月甘蔗成熟,之後運送至郊外糖?製糖。清代臺灣糖?據黃叔璥(1722)〈赤嵌筆談〉記載:「每?用十二牛,日夜硤蔗;另四牛載蔗到?;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中人工:糖師二人,火工二人(煮蔗汁者)、車工二人(將蔗入石車硤汁)、牛婆二人(鞭牛硤蔗)、剝蔗七人、採蔗尾一人(採以飼牛)、看牛一人、工價逐月六、七十金。」可見當時糖?製糖需要相當多的工人,且工人薪資頗高。製糖方式是以工人鞭牛推動石磨,牛拉「石車」榨取出甘蔗汁,榨出的汁液需人工再烹煮。
三四句「白如玉液紅如醴,南北商通利澤長」呈現的是甘蔗榨出汁液的顏色,在製作成糖之後,就外銷到各地去。因為日本需要大量的砂糖進口,從荷領時期,臺灣糖就曾輸出日本。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更不遺餘力鼓勵農民改種植甘蔗,並改良糖?搾汁方式。由於蔗糖的經濟價值大於稻米,殖民者積極地將農田改種甘蔗;然而,為製糖株式會社勞動的農民,並沒有因此得到相對的利益。當時流傳的俗諺有:「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諷刺製糖會社偷斤減兩,使得蔗農的心血化為烏有。
蔗糖除了影響臺灣經濟之外,糖的使用也造就了許多屬於臺灣特色的食品,如朱仕玠〈瀛涯漁唱〉所言「任彼伯倫頌酒德,不堪苦口進糖燒」,「糖燒」就是平埔族人將蔗汁熬成糖後,再用剩下的渣釀成酒,然以漢人的角度來看,其味苦不好入口。記錄臺南風土的《安平縣雜記》在「節令」條記載:臺南人在農曆9月9日重陽節以麻?、甘蔗、柿等祭祀祖先及神祇;年節吃的發粿、拜天公生的壽桃、壽龜、麵龜;中元節吃的糕仔、送神吃的甜糕等,均是米或麵粉加入糖揉製而成,不僅取其吉祥之意,更可見因為盛產蔗糖,發展現出獨具一格「偏甜」的府城飲食風味。(薛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