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咖啡」是coffee的譯音,又稱珈琲、茄菲、加菲、可否,片假名
則作「????」、「???」等。清代《臺灣私法物權編》〈中分巡
臺澎兵備道札行巡撫丁日昌擬定撫番善後章程〉即提到以茶葉、棉花、
檀木以及咖啡等經濟作物,輔佐臺灣原住民耕種,改善生活,與改變狩
獵的習慣。根據由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1915年)所撰《臺灣旅行
記》,記載當時臺灣咖啡屬於錫蘭種,大約在1884 年,由英國德記洋行
在臺移植咖啡,以供出口。日本領臺之時德記洋行臺灣分公司的所有權
和管理權都移交給臺灣總督府,因此總督府承接種植咖啡業務到1937年
日華戰爭爆發前後。當時日本人意識到咖啡的經濟價值,開始在臺東知
本、花蓮瑞穗和玉里、雲林古坑、嘉義、高雄、屏東墾丁、南投惠蓀林
場等地試種,並進行企業化經營。全盛時期約在1942年,當時臺灣咖啡
栽種面積達1,000多公頃,為遠東地區第一大咖啡加工廠,尤以雲林古坑的荷包山為最,因此有「咖啡山」之稱,所產咖啡曾獻給日本天皇。不
過,臺灣咖啡沒有供應日本、臺灣以外的地方,比起其他的經濟作物,
因氣候、地形條件影響,並無大規模栽種能力。
此詩為嘉義何火木所撰,首聯「咖啡嗜好若瓊漿,產自巴西別
有香」將咖啡與神仙的飲料相比擬。咖啡屬於享樂食物,巴爾札克
(1799~1850)在《論現代興奮劑》中提到,「讓開水,尤其是長時間
讓熱開水與咖啡接觸是一種邪道,用盛夏的渣水煮咖啡,等於把腸胃及
其他器官交給丹寧酸糟蹋。」這裡將煮咖啡比喻成「邪道」,與詩中把
咖啡視為瓊漿般,兩者皆把喝咖啡認為非人間的之物。末聯「我也雷同
同一癖,精神煥起壽而康。」詩人直指自己對咖啡上癮的程度,與讚賞
咖啡的提神與延年益壽的效果。
咖啡所以受人歡迎,除了其提神、有特殊香氣,以及容易上癮之
外;咖啡館的氛圍也是吸引時人的誘因。昭和5年(1931)春,結合酒吧
與包廂形式的咖啡館由日本傳向臺灣,店內播放爵士樂、華爾滋、傳統
小曲,女給在咖啡屋裡與客人翩翩起舞,成為臺灣咖啡屋的特色,而具
日本風格的咖啡館,多以「喫茶店」稱之。1932年底位於臺南銀座的五
層樓建築物林百貨店,第五樓就開了一家喫茶店。其僅比臺北市榮町的
菊元百貨晚七天開幕,兩者並稱為當時南北兩大百貨。林百貨店的開幕
象徵當時臺南的消費能力與水準可與北臺等同視之。
喫茶店除了可喝咖啡之外,其女招待與現代侍者不同,他們以陪客
獲取報酬。新營黃森峰(?~?)〈森峰家駒二君招飲天國咖啡館席上
口占〉(1934.6.9《臺南新報》)描寫位於臺南西門町由太田花子開的
「????天國」:「雖然不到小蓬萊。天國先看笑眼開。阿寶可人春
似海。淺斟低唱儘徘徊。」詩人雖與友朋同到天國咖啡屋,但醉翁之意
不為咖啡,實為女給阿寶及其歌聲。當時咖啡的價格對大多數人來說是
昂貴的,咖啡館主要服務對象是知識分子、學生、作家和記者;《臺灣
新民報》副刊主編黃得時就認為咖啡館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坐坐,
談文學、欣賞名畫、聆聽名曲」的地方。不過也有些人在館中如同黃森
峰寫的只為「阿寶」,享受著邊喝咖啡、邊有女侍陪坐的氛圍,至於喝
完後的活動,那就由讀者自行想像了。(薛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