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地景 > 文學館行旅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漚汪田園交響樂──香雨書院.鹽分地帶文化館(節錄)
散文
台南市 / 香雨書院.鹽分地帶文化館
作 者
鄭婷允
館所資訊

地址

台南市將軍區長榮里182號

電話

(06)7944823

開館時間

週三~週日:10:00-12:00、13:30-17:00, 週一、週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既是在地雕刻家楊明忠口中的「田野中的白色鋼琴」,也如漚汪人薪傳文化基金會創辦人林金悔所宣稱的「文化的航空母艦」,香雨書院肩負藝術與文化戰略的雙重性格。自二○○七年正式運作至今,從開館之初鄉土作家陳冠學特展,到不久前才結束的陳奇祿紀念展,香雨書院致力於本土作家、學者著作史料的展示與維繫,同時亦為地方文化推廣的重鎮。

不同於戰後所闡述的艱苦且上進意象,日本時代,臺南幫文青們所說的「鹽分地帶」,卻是最潮、最進步的文化符碼。當時文學活動以吳新榮為首,有所謂「北門七子」稱號流傳,最初以詩聞名。醫師作家吳新榮曾留日,受當地學生運動思潮啟迪,回臺召集地方文藝青年組織文化團體「青風會」,對鹽分地帶作家群體的雕塑成形非常重要,另外也催生「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讓地方文學社群匯入臺灣新文學主流。

而日治期間鹽分地帶詩人群,一直與同區域的風車詩社維持競爭和互相影響的關係。風車詩社是一九三○年代詩人楊熾昌(水蔭萍)所成立,以現代主義風格,尤其超現實主義為依歸,追求詩的超越性。楊熾昌在日時,接觸歐美前衛藝術的思潮,為臺灣現代詩吹起新風,在大臺南地區和鹽分地帶分庭抗禮,從此開啟臺灣詩界傳統的兩個脈絡。若詩能吃,大家可能覺得鹽分地帶略鹹,而風車詩社略甜,但咀嚼良久,會發覺此鹹此甜是相互混雜,帶有香氣的,而酸、苦等其他味覺也會慢慢浮上舌尖。兩個社群都立基於本地,對其他文化進行消化改造,才提煉成詩……
回頁頂按鍵回資料列表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