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守著文人的道──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印象蘇雪林特展」
散文
台南市 /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印象蘇雪林特展」
作 者
吳珊珊
館所資訊
地址
台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國立成功大學成功校區
電話
(06)2757575#63020
開館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臺南市成功大學已故蘇雪林教授,生於民前15年,卒於民國88年,享壽103歲,為「五四白話文運動」最長壽的作家。祖籍安徽省太平縣嶺下村,原名蘇小梅,民國8年,升學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將「小」字省掉,改名蘇梅,字雪林。民國10年留學法國,主修藝術,後改修語文。是中國近代文學史重要人物之一,筆名有綠漪、靈芬、杜若等,後皆廢而不用,最被文壇所熟知的為「蘇雪林」,是民國38年以後,唯一居住在臺灣的一所大學且最後故去的一位五四作家。
蘇雪林在二○年代,享譽文壇代表作是散文《綠天》與小說《棘心》,與冰心、盧隱、陳衡哲、凌叔華、袁昌英、馮沅君等人被譽為中國新文學第一代女作家。她們對新文學的貢獻是,身為新舊時代交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社會女性,但勇於做自己,並實踐了以白話文創作的努力。
蘇雪林與成功大學
民國 45 年,臺灣省立工學院改制臺灣省立成功大學,應聘至中文系,直到退休終老,在成大度過後半生歲月。蘇雪林是秉性孝親之人,但少小離家求學,與母親相聚時短,慈母又於中年辭世,她將居住的東寧路成大教職員宿舍,取名「春暉閣」,取義唐代詩人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東寧路宿舍栽種花草、教書著述。因為孤毅固執的個性,晚年拒絕社會各方善意,以稿費收入儉樸度日,作家邱七七女士於民國77年2月10日寫給蘇雪林的信中說:「我和您的『交情』很淺,但我真的非常敬愛您,因為您一生守著文人的道,清傲孤高。」
蘇雪林與臺灣文學史
蘇雪林的青少年時代,恰逢「五四文學運動」方興未艾,除了自己有白話文創作外,深受「五四」自由與理性思想洗禮,就讀北京女高師時,已曾發表文學評論,表達意見,與易君左有一場轟動文壇的關於新詩的筆戰。
蘇雪林民國41年由法國返臺,先任教臺北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後來,為了與住在左營的大姐互相照料,以及成功大學之聘,來到臺南定居,沐浴著南臺灣的溫風暖雨。在臺灣的歲月,蘇雪林不改直言作風,民國48年,與覃子豪又爭論象徵詩問題,當時平和落幕,但是,後來討論臺灣文學史,都會記錄這一次筆戰始末,它代表著臺灣五○年代關於現代詩發展的一次轉變的思維。
成大博物館蘇雪林特展
民國96年9月,成功大學配合校慶活動,博物館與中文系共同籌劃「走入蘇雪林教授的書房展」。展區設在成大博物館一樓西側,以蘇雪林書房為主題,內部陳設有:書桌與文具、生活用品、國畫、照片、名人墨寶等,展品除了照片與信件複製外,其餘均為蘇雪林宿舍之原件。
從入口處,以逆時針方向,展場共策劃以下區塊,每區附有中英文說明卡。包括:
國畫:
玻璃櫃上層是蘇雪林的繪畫工具,下層是她的畫冊及未完成的畫稿,展示蘇雪林的山水幽情。蘇雪林民國10年赴法國留學,原是學畫,後來,棄畫學文。與方君璧、潘玉良多有聯繫。展場另一幅大型油畫為孫多慈所繪,孫多慈乃徐悲鴻學生,來臺後,任教臺北師院,與蘇雪林同事。
休閒生活:
蘇雪林日記中記載,在壯年時期是抽煙、喝酒的,但並未成癮。下棋是她的休閒活動,茶几上擺設銅質煙灰缸及香煙造型的打火機。
名人贈畫:
展場入口右側牆上,除了蘇雪林山水畫,另有三幅名人贈畫,分別是凌叔華、席德進、陳輝東作品。
綠色三層架:
是宿舍舊物,展場設計放置香水、鏡子、胭脂盒、磁製貓像,呈現蘇雪林柔性的一面。蘇雪林生平最喜愛的動物是貓,從小就養貓,後來,住進成大宿舍也收留野貓,分食給牠們。旁邊是立架檯燈,燈罩也是蘇雪林自製,很有五○年代的臺灣居家風味。
書窗歲月:
蘇雪林生活重心是寫作與研究,根據她的生活照片,蘇雪林的書桌屬於雜亂型的,上面堆滿了書籍、稿紙、文具、筆墨、放大鏡、茶水等物。本區設計重點有別於一般人物紀念館陳設的書桌十分乾淨整潔,這個書桌表現蘇雪林實際書桌之貌。蘇雪林晚年必須依靠放大鏡才能寫字讀書,她的許多手稿也是自己用鑽子、針線裝訂的。書桌右上方為晚年使用之助聽器。牆上所掛是董作賓贈送的甲骨文書法,文字內容為「野客在山三千載,春去秋來自不知。有約伊川買泉石,從來不解入時宜」。
衣服:
蘇雪林不擅長燒飯洗衣的家事,但卻能製作簡單衣裳。白色襯衣即是自製的,領口後方尚有補丁痕跡。蘇雪林晚年,重要場合會戴假髮以掩飾白髮。夏天怕熱、冬天怕冷,故備有幾副懷爐。
書架:
此書架外形依據蘇雪林書房照片還原,並利用同花樣之布幔裝飾。蘇雪林在臺灣,每逢教師節、文藝節均獲得各界頒獎表揚。由於留學法國、研究西方神話,因此閱讀的書籍種類包括中、英、法文。書架上層為獎牌,中層為蘇雪林著作,下層為藏書。
虔誠與敬慕:
這一區展示教宗在她一百歲時贈送的賀詞,以及蘇雪林的宗教飾品。另外,她自製一個母親的相框牌位,在母親遺像後方又夾著聖女小德蘭的肖像,在展場裡,將兩張相片分別展示。
纏足的傷痛:
蘇雪林幼年纏足,後來雖然解開,但畢竟兩腳受傷,以致她的雙足是一種奇特的尺寸,不大又不小,因此,蘇雪林必須訂作鞋模,再依據鞋模製作專屬的鞋子。展場有蘇雪林的木製鞋模、所穿的皮鞋及朋友贈送的拖鞋,但那些拖鞋對她而言,是不適用的。
當我老了的時候:
這面牆上,摘引蘇雪林散文〈當我老了的時候〉最後一段,寫出預設生命走到盡頭的心情。這是一段動人的文字,詞彙飄散出一種幽渺而知足的情境,同時也表達她對於人生臨去的最後一瞥,一切放下的平安靜好。
蘇雪林的賀年卡:
蘇雪林每年聖誕節收到的賀卡極多。這裡展示幾張較具特色的賀年卡,第一排自左至右為孫家驥、何綺章、Jean Yang、方君璧。第二排為袁行恕(瓊瑤母親)、金毓真、劉真、鍾梅音。最下排為陳小瀅(凌叔華女兒)、謝冰瑩,卡片均極富特色。
磁盤與手跡:
依據展場的格局,將入門左側之窗改造成展示櫃,內面有潘玉良、林海音信,外有磁盤、日記手跡。磁盤上是蘇雪林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她的姪子於蘇雪林95歲壽辰時,燒製成磁盤,送為生日禮物。蘇雪林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手跡停筆於民國85年10月20日,一篇未完的日記,幾乎已不能辨識內容,這是她最後的、未完的一篇日記手稿,字跡歪斜扭曲,但它表現的堅毅不屈的精神,讓後人認識這一位文藝創作兼學者,凡人難及的毅力。
在磁盤及手跡區下方,陳列成功大學出版的蘇雪林著作,提供參觀者閱讀,能夠對蘇雪林的文藝生涯有更深入的認識。也許,在午後的陽光中,交談一段知音的了解。
蘇雪林與五四白話文運動
由於書房展覽反應熱烈,民國98年適逢「五四運動」九十週年紀念,於是,再策劃與蘇雪林有關的「白話文運動」專題。由於能夠使用的空間是書房展外的走廊,為了避免阻礙參觀民眾的動線,增加的「五四運動」全部以大圖輸出方式。陳列在書房展外的走廊牆壁上,包括胡適、第一代五位女作家、白話文運動起源,以及蘇雪林生平點滴四大主題。走廊上,設計一支大型活動鉛筆,突顯蘇雪林一生筆耕的毅力,轉動不息。大型鉛筆上面,有蘇雪林兩首古典詩,分別創作於12歲、92歲時,是蘇雪林最早與最後的詩作,記錄她一生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革新」與「理性」牽引著她的一生,但是,古典詩詞中悠雅的感情,永遠仍與蘇雪林傳奇的一生共始終。
蘇雪林與臺南在地的歷史文化
蘇雪林的東寧路宿舍位於成大博物館南側,從博物館越過大學路,就是舊總圖,再往南約三百公尺就是宿舍舊址,這一段幽靜小路,是蘇雪林晚年,每日早晨散步的地方。
成大博物館周邊的文藝區域,包括中正路口的臺灣文學館,以及南門路的孔廟園區、五妃廟,民權路的赤崁樓、祀典大天后宮等,都是臺南具有歷史故事的景點。這一條歷史與文學的路線,在古都臺南,輝映著21世紀的時空,典型猶在。雖然,昔人昔事已遠,永遠不變的,是蘇雪林一生守著文人的道,以及她的美麗與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