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地景 > 文學館行旅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椰林大道的無盡藏──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
散文
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
作 者
鄭順聰
館所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

(02)33662326

開館時間

週一至週六:08:00-22:30, 週日:08:00-17:00。 特藏資料區∣週一至週五:09:00-17:00。

學院美學的軸線中心

我們熟知的臺灣作家,余光中、林文月、白先勇、王文興、簡媜、朱天心、張讓、邱妙津、張惠菁等等……都曾手圍抱著書,走在迎風款動的椰子樹下,往那知識的殿堂而去。

但那是老臺大人,在舊總館、現臺大校史館內,就著那綠色的燈罩,埋首苦讀。

那時,新總圖書館現址,本是一片平蕪的空地、錯落幾間小房子。站在校門口沿著椰林大道望去,整座校園通透朗暢,赫然可見泰然的遠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學院風的新總圖落成,前有綠意盎然的大草坪,均衡、典雅,矗立的高塔在旁護衛著。

初初落成時,有人說新館看來不夠新,殊不知,這可是沿襲日治時期的樣式起造的:山牆、拱窗、十三溝面磚,位於椰林大道歷史軸線的視覺中心,歲月沈澱,越顯其低調謙斂,散發學術人那思慮廣密的氣息。

庋藏在精神的最高樓

步入圖書館,感官隨即發生三層變化:冷氣襲面而寒,紙頁的枯索味鑽入鼻腔,耳朵接收的分貝量陡然大降。緊接著,嘴巴緊閉,腳步放輕,動作也跟著小心翼翼。

晃遊臺大圖書館,入門隨即被三層樓高的玄關吸引,營造知識之神聖與壯闊。不如先搭電梯至五樓,逐層迴旋而下,省腳力,更是親近知識殿堂的漸進法。

走進五樓的「特藏區」,也隨即被尖拱屋頂與溫潤的圓拱窗拉出的高敞所震撼,尤其是窗外透入的光,聖沐猶如教堂,人的腳步也如斜落的光,緩緩移動。

先至東側,那兒立著一排長條展示櫃,本是安放書法大師、散文家臺靜農教授的詩、書、畫三卷冊,現妥當收折以騰出空間,展列臺大珍藏的作家手稿。首先是王文興教授,恪守慢讀慢寫原則的他,絕不是拖拉的慢,而是思慮周全。一九九八年新館啟用,在柯慶明老師的力邀下,王文興捐出其代表作:《家變》、《背海的人》手稿,其重量級的創舉,開創先河,於是乎林文月、葉維廉、王禎和、鄭騫、楊雲萍、白先勇、林海音等名家手稿陸續典藏臺大,嚴謹的圖書館因作家的手澤而顯溫潤。

其旁的開架書區,特別以作家捐贈的書做歸類,有金關大夫、國分直一各萬多冊藏書,還有黃昭堂教授的藏書專區。桂文亞區很特別,以兒童、少年文學作家之名分格擺列,幾乎本本有親筆簽名。更特別的是「善書」,本置於寺廟中供大眾拿取,勸人為善,屬於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獻」,數量龐大且搜羅不易,竟也入祀臺大殿堂,真是「太神了」。

而西側的常設展,雖是仿製品,卻充分展現臺大收藏之雄厚:屬於臺灣的淡新檔案、岸裡大社文書、伊能嘉矩的手稿。再來是中文書籍,有明版線裝書、琉球歷代寶案、日本漢籍收藏、甚至甲骨文片等等。西文方面,共有七本西洋搖籃刊本,是臺灣公藏圖書館唯一之收藏,最珍貴的乃十四世紀羊皮紙手抄本,不僅有文物價值,更具藝術美感。

早期臺北帝國大學屬講座制,以講座為核心購買書籍,加上藏書家的整批收藏,都可稱為「文庫」。特別申請才得進入的珍藏書庫,就有許多文庫本,日文與西文的善本書,還有從日本舊書商整批購買來的桃木文庫等等。因為書頁脆薄,室內控制在攝氏十九度,低溫珍藏著研究的心血,讓知識得以永續流傳。

迴旋而下的知識風景

循著方寬潔淨的樓梯而下,四、三、二樓乃書籍期刊的主要擺放處。

無論是文、法、商、理、工、農、管理、醫學、生物各類書籍,中英等語言皆備,知識的世界浩瀚無邊,你看那架上的書排得如此密實,光觀覽其分類名牌,簡直知識的大觀園。臺大圖書館實體書籍期刊約有三百多萬件,加上視聽資料、電子書與資料庫等等,截至2014年底,已經有七百多萬件,可說是臺灣收藏總數最大的圖書館。

紙本之外,臺大圖書館在影音資料的搜羅,也相當用心。四樓探到深處,有處「多媒體服務中心」,入口即見教授指定給學生的影音教材。到櫃檯辦理借取,電影、戲劇、音樂都可以當場觀看公播版,一個人或在團體室共賞,這是臺灣的大學中最早建立的專門視聽影音空間。收藏豐富,CD、DVD,甚至還有黑膠與蟲膠唱片,可說是音樂迷與電影迷的寶窟。

其旁,有處「輿圖資料區」,說得淺白些,這處空間專放地圖。無論是直立書本、橫架擺放、甚至是捲軸插立的,古今中外的地理就在一張薄薄的、展列開來的大地圖中,裡頭密密麻麻的地名、符號與山川城鎮,是地圖迷寧願迷路也不想離開的世界。

從四樓後側蜿蜒而下,樓梯間的方窗,可俯瞰臺大校園、市區高樓還有幽藍的遠山,是閱讀之餘可暫時放空的小角落。

三樓,專門的中西文期刊裝訂區,研究小間與電腦上網處。

走進「臺大人.文庫」,猶如時空跨越到歐洲中古世紀的書房,有拱形的對窗,紡錘形的書桌,透明的椅子,迴旋樓梯通往半空中的閣樓,望向窗外綠光素雅的草坪,典雅中有迷濛的魔幻感──但這不是幻術,而是實實在在收藏著臺大人的著作,凡是臺大教授與畢業生的作品,都可來此閱讀,也是臺大的學弟妹與莘莘學子,效法與追摹的所在。

如是再往二樓而去,除了開架書籍外,還有處密集書庫,多是套書與罕用的資料,得轉動圓盤移動書架,才能在那貼得密合的鐵製架中,覓得知識的丁點靈光。

踩踏在人間的田野

從五樓降至地面層,四庫全書專區與東亞文化經典資料區安靜著。一樓是比較繁忙活潑的,有「現期期刊區」,部分的參考資料與指定教材,最繁忙處,莫過於借閱書籍的流通服務檯,你看那學生拿著一疊疊書,給服務人員忙著刷條碼,知識的熱誠就在這反覆的動作中傳輸而過。

日然廳,是專業的展覽區域,為了紀念法學教授楊日然博士。其旁有個小櫃子,是整座圖書館唯一的商業角落,臺大特地從珍藏品中抽出美麗的圖樣,製作成藏書票、萬用卡、筆袋、月曆、杯子等等,是紀念品區,也是可以帶回珍藏的回憶。

當然,每每通過管制口時,都會注意到另一頭的沙發與耳機,「樂牙彎」之名,乃向學生徵名票選而出的,電視新聞各臺輪播,還有六千多首歌曲可聆聽,是勤學之餘放鬆的半圓形空間。

來到地下一樓,除了舉辦活動的國際會議廳,自習室才是臺大最重要的風景,在經典的綠色燈罩下,你看那全臺最頂尖的學生,專注地讀書、筆記、思考……所以切莫喧嘩、切莫拍照,那最聰慧的頭腦正在吸收、思考,並隨時可能創造出改變人類命運的程式或奇想。

圖書館西側、寬廣樓梯底下的平臺旁,有處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這是原住民委員會委託設立的,不屬於臺大圖書館,就如同臺灣的山林不屬於漢人的文明,而是原住民所有。裡頭無論是桌椅、裝飾、地毯、消防箱,瀰漫濃厚原住民風,空間不大,但資料是全臺最齊全的。入口的展列櫃,是關於原住民的新書,可說比誠品書店還要文青新潮。

環繞知識堡壘的清新

如果你忌憚蠹蟲的屍屑味,或對浩渺的知識感到茫然,更害怕那發呆打盹的百無聊賴,你可以過知識的殿堂而不入,繞著圖書館走,在迴廊穿行,獨享跫音,細數面磚的十三條溝痕,抬頭望那一道道拱圈之幾何排列,盡頭就是館後的綠色大草坪,蓊鬱的綠樹,青翠的草皮,是親子同遊、散步踏青的清新地帶。

圖書館東側的基隆路四段144 巷,過去乃外車可行的舟山路。舟山路路名消失了,沿著清領時期的瑠公圳遺址而行,慢跑者單車族悠哉悠哉,生態豐富的水池作伴。往臺灣科技大學那側,有臺北市大安區唯一的農田,磯永吉研發出蓬萊米的木造小屋還在,這裡有繁華都會難得的田野風光。

而終究要回到圖書館的大門口,站在平臺上,對準中軸線,從振興草皮順著椰林大道直至正門口,出了校園就是繁華的塵世。回頭一望,圖書館高大的山牆就在那兒,以其雄厚的壁體與精心的設計,護衛這知識的堡壘……說堡壘說護衛太沈重,不如說是綠意與人文圍繞的靜謐空間,心情輕鬆不喧嘩,晃遊層層的風景與角落。或取來一本書,迎著典雅的光,以知識展頁,運用想像力,靈動雙眼,書即APP,APP即書,古往今來任穿梭,皆是立體且及時的互動。
回頁頂按鍵回資料列表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