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賦〉
史料記載中,最早的〈臺灣賦〉作者是沈光文,1685年,季麒光所撰的〈沈文開傳〉云:「……所著:〈臺灣賦〉、〈東海賦〉、〈賦〉、〈桐花賦〉、〈芳草賦〉……俱係存稿……。」目前均已亡佚。現在看到的沈光文〈臺灣賦〉;盛成認為〈平臺灣序〉係拼湊沈光文〈臺灣輿圖考〉、〈臺灣賦〉及施琅〈飛報大捷書〉而成的偽作,因此「改其容質,使之還丹」,抽離出〈臺灣賦〉加以增補、註釋,成〈臺灣賦并註〉。
沈光文之後,則有1687~1691年任臺灣府學教授的林謙光(芝嵋)、1692年任臺廈兵備道的高拱乾及王必昌等人著有〈臺灣賦〉。另外尚有內容相去不遠的〈臺山賦〉、〈臺海賦〉、〈臺灣形勝賦〉等作,開啟臺灣賦體創作之先河。臺灣的賦體文學是融合臺灣的歷史詮釋、地理山川景物描述、產物陳列、風土民情記述的綜述文體,是臺灣的全面記錄,也是臺灣的導讀手冊。《臺灣府志》(高志)〈藝文志〉收入林謙光、高拱乾2人的〈臺灣賦〉,林作詞藻華麗,接近漢賦,高作記述性較強,二者共同開啟了清治時代臺灣賦創作的風氣,其後有純寫景、詠物、抒情、勵志等變化,應用極廣。許俊雅、吳福助主編的《全臺賦》蒐集了包括近人作品在內的賦作近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