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世代作家
泛指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接受日本教育,主要以日文創作的臺灣作家。日文世代約莫在1930年代前後陸續展開各人的文學歷程,並逐漸取代因文學日文化、中日戰爭等因素而被迫暫時退場的漢文世代,成為戰爭時期主要的文學活動者。較具代表性的日文世代作家,包括:楊逵、呂赫若、張文環、龍瑛宗、翁鬧、王白淵、吳天賞、吳希聖、巫永福、吳新榮、郭水潭、楊熾昌、李張瑞、陳奇雲、吳濁流、王昶雄、周金波、陳火泉、邱永漢、楊千鶴、黃鳳姿等人。相對於漢文世代作家,日文世代作家及其創作的特徵,有創作類型的擴大,創作題材的多樣化,創作表現的關注、以及向所謂中央文壇的進軍。首先,在創作類型上,新文學運動初期相對偏重於小說敘事,新詩等其他類型往往只是零星的點綴。日文世代則陸續出現以新詩為主要創作的作家,如「風車詩社」的楊熾昌、李張瑞、林永修,「鹽分地帶」的吳新榮、郭水潭、林芳年以及陳奇雲、王白淵等人。其次,在創作題材上,初期作品相對集中於殖民體制之批判、現實社會中的弱勢關懷等現象也開始注入了不同的元素,譬如翁鬧、吳天賞、巫永福等人的現代心理意識之挖掘。再者,對於創作表現本身的關注與重視,也使得日文世代作家的作品,具有更多美學討論的厚度,特別是呂赫若、龍瑛宗等人。至於進軍中央文壇的現象,也進一步印證了日文世代作家在創作表現上的成熟度,包括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張文環〈父親的顏面〉等作品,開始獲得東京文藝刊物的競賽獎項與發表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