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林秀蓉 |
汙名與除名:臺灣小說「性病」之敘事意涵──愛滋魅影的流動──社會網絡的他者﹝〈世紀末的病人〉部分﹞ |
黃娟 |
世紀末的病人 |
林秀蓉 |
女身與女聲:臺灣小說「瘋癲」之敘事意涵──臺灣小說「瘋女」形象及其特質──變異者:解構母女的關係﹝〈瓷觀音〉部分﹞ |
施叔青 |
瓷觀音 |
郭成義 |
臺灣現代詩的本土意識﹝〈春之舞〉部分﹞ |
紀弦 |
春之舞 |
郭成義 |
臺灣現代詩的本土意識﹝〈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部分﹞ |
陳千武 |
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 |
李敏勇 |
戰後臺灣詩:政治意象裡的國家認同──一個簡單抽樣的考察──祖國的迷障,認同的迷惘﹝〈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部分﹞ |
陳千武 |
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 |
林盛彬 |
笠詩社的現實主義美學──「笠」的現實主義﹝〈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部分﹞ |
陳千武 |
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 |
林盛彬 |
笠詩社的現實主義美學──驀然回首:「笠」的崛起及其歷史意義﹝〈畫廊〉部分﹞ |
覃子豪 |
畫廊 |
李魁賢 |
詩人童年中的二二八經驗──心逐漸凝固為歷史的化石──李魁賢詩〈心的化石〉──李魁賢(1937─) |
李魁賢 |
老師失蹤了 |
林盛彬 |
笠詩社的現實主義美學——驀然回首:「笠」的崛起及其歷史意義﹝〈石室之死亡〉部分﹞ |
洛夫 |
石室之死亡 |
莫渝 |
新世紀的多元面貌——笠園玫瑰的芬芳﹝〈薔薇不知〉部分﹞ |
陳秀喜 |
薔薇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