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阮美慧 |
《笠》與現代主義:笠詩社成立史的一個側面──《笠》與現代主義的對應與表現﹝〈咀嚼〉部分﹞ |
陳千武 |
咀嚼 |
阮美慧 |
《笠》與現代主義:笠詩社成立史的一個側面──《笠》與現代主義的對應與表現﹝〈水牛圖〉部分﹞ |
詹冰 |
水牛圖 |
施懿琳 |
從笠詩社作品觀察時代背景與詩人創作取向的關係──以《混聲合唱》為分析對象﹝〈公園裡的銅像〉部分﹞ |
非馬 |
公園裡的銅像 |
劉維瑛 |
從流動的記憶連結,或繼續──試論笠下女詩人的記憶書寫──銘刻母性經驗的記憶﹝〈末日〉部分﹞ |
杜潘芳格 |
末日 |
阮美慧 |
社會與政治:《笠》戰後世代詩人的現實詩學﹝〈高速公路上的蝴蝶〉部分﹞ |
陳芳明 |
高速公路上的蝴蝶 |
張雙英 |
百家爭鳴(六○、七○年代)──笠詩社──「笠」詩社詩人及其作品[〈留鳥〉部分] |
李魁賢 |
留鳥 |
林盛彬 |
笠詩社的現實主義美學──驀然回首:「笠」的崛起及其歷史意義﹝〈畫廊〉部分﹞ |
覃子豪 |
畫廊 |
林盛彬 |
笠詩社的現實主義美學──「笠」的現實主義﹝〈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部分﹞ |
陳千武 |
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 |
林盛彬 |
笠詩社的現實主義美學——驀然回首:「笠」的崛起及其歷史意義﹝〈石室之死亡〉部分﹞ |
洛夫 |
石室之死亡 |
莫渝 |
新世紀的多元面貌——笠園玫瑰的芬芳﹝〈薔薇不知〉部分﹞ |
陳秀喜 |
薔薇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