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
清治時代傳入臺灣之漢語文言詩體裁之一種,首見於郁永河《裨海紀遊》,內有〈竹枝詞〉12首,〈土番竹枝詞〉24首。郁永河〈竹枝詞〉,雖未冠「臺灣」二字,一般都以〈臺灣竹枝詞〉稱之,12首都是描寫臺灣漢裔移民的生活事務及其居處環境的情形。〈土番竹枝詞〉主要描述西拉雅族人的生活,包括食、衣、住、行、婚姻等風土習俗。郁永河之後,謝金鑾、黃逢旭、黃叔璥、劉家謀、夏之芳、許南英、丘逢甲等宦遊、本土文人都效其體式,創作了數量可觀的竹枝詞。之後,更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竹枝詞,如:張彝銘〈賽夏族竹枝詞〉、卓肇昌〈東港竹枝詞〉、〈三畏軒竹枝詞〉、范咸〈五妃墓竹枝詞〉、〈七里香竹枝詞〉、陳肇興〈械鬥竹枝詞〉、陳維英〈清明竹枝詞〉,蔚為臺灣竹枝詞文學之大觀,但也看出竹枝詞在臺灣落地生根之後的變化。
竹枝詞原為樂府之一種,稱作巴歈詞,或竹枝歌。淵源於巴歈,即古代巴國之歌。《樂府解題》:「竹枝本出於巴歈,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詞九章,教里中兒歌之,由是盛於貞元、元和間。劉禹錫曰:「竹枝巴歈也。巴兒聯歌,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其音協黃鐘羽,末如吳聲,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焉。」竹枝詞不但有主唱,有和聲,而且還要配樂,使唱者和者(不只一人)同時婆娑起舞。是糅歌與舞為一體之歌舞劇。竹枝詞的原始唱法是一曲四句,每句各分兩截,上截為主唱,下截為和聲:如溫庭筠〈竹枝詞〉:
檳榔花發(竹枝)鷓鴣啼(女兒)
雄飛煙瘴(竹枝)雌亦飛(女兒)
木棉花盡(竹枝)荔枝垂(女兒)
千花萬花(竹枝)待郎歸(女兒)
竹枝詞在臺灣已經與歌舞劇竹枝歌完全脫鈎,是單純的文士創作,只歌詠「民俗瑣事」,「不問腔調、不計格律。」竹枝詞多為7言4句,亦偶見5言者。在臺灣亦有人主張以實質定義去定位竹枝詞,亦即主張將不加「竹枝詞」之名之作品,如朱仕玠〈瀛涯漁唱〉、張湄〈瀛壖百詠〉、范咸的詠物詩,及以雜詠、雜記……命名者也納入竹枝詞之列,足見竹枝詞創作觀念應用之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