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史 > 大事紀 > 大事紀內容 > 辭條 >內容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臺灣青年》

月刊,綜合性雜誌。自1920年7月16日創刊,至1922年2月15日發行第4卷第2號止,共計18期。第2卷第3號曾發行兩次不同的內容,故又作19期。其中,第1卷第4號、第2卷第3號、第3卷第6號、第4卷第2號等4期刊物曾遭總督府禁止發行處分。編輯兼發行人為蔡培火,發行地點為東京。實際負責編輯任務者尚包括林呈祿與彭華英。自1922年4月1日起,《臺灣青年》更名為《臺灣》,繼續在東京發行了19期。《臺灣青年》發行的緣起應追溯到東京留學生所組織的「新民會」。1920年1月11日,留學東京的彭華英在「新民會」(蔡惠如寓所)成立大會上提議創刊雜誌,當場一致同意通過,在蔡惠如、林獻堂等人的募捐解決資金問題後,《臺灣青年》乃能實現發行計畫。儘管由於資金不夠充分、發行所設置於東京、遭受總督府嚴密審查等諸多不利因素,致使《臺灣青年》無法順利流通於殖民地臺灣,但透過參與者的積極傳播,這份刊物乃能扮演起新文化運動醞釀階段的主要推手。《臺灣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參與者,尚包括有羅萬俥、黃朝琴、吳三連、王敏川、黃呈聰、陳炘等人,以及日本方面的佐野學、安部磯雄等早稻田教授。《臺灣青年》的發刊,以及東京「新民會」的成立,可視為殖民地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起點。直到1927年間反殖民活動開始左傾以前,新文化運動的整體訴求,也大致集中體現在《臺灣青年》創刊號〈卷頭辭〉所揭櫫的「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這三大目標之中。儘管《臺灣青年》各期內容,並未有豐富的文學創作,但包括〈卷頭辭〉與陳炘〈文學與職務〉、陳端明〈日用文鼓吹論〉在內,知識份子之間普遍開始接觸了新文化運動的種子。
QRCode
回頁頂按鍵回資料列表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