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史 > 大事紀 > 大事紀內容 > 辭條 >內容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

評論。作者張我軍。原發表於1924年4月21日《臺灣民報》第2卷第7號。一般亦將〈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視為二○年代中葉「新舊文學論爭」正式展開的標誌。當時人在北京的張我軍,以投書方式在《臺灣民報》上發表的這篇文章,猛烈批評臺灣傳統文人及其文學活動,因此隨即引發一連串熱烈討論。文學史上概稱之為「新舊文學論爭」。儘管新舊文學陣營的相關討論,尚有其他相關淵源,但大體上還是由於張我軍在這篇文章中充滿攻擊性的言論,因而形成持續相近兩年的密集討論。在〈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文中,張我軍痛斥臺灣傳統文人,「每日只知道做些似是而非的詩,來做詩韻合解的奴隸,或講什麼八股文章替先人保存臭味。(臺灣的詩文等,從不見過真正有文學價值的,且又不思改革,只在糞堆裡滾來滾去,滾到百年千年,也只是滾得一身臭糞。)」正是在這種接近於謾罵的文字當中,張我軍完全否定了古典詩文的意義與價值。相對於此,在接續發表的〈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新文學運動的意義〉等文中,藉由介紹胡適「八不主義」、陳獨秀「革命文學」的論點,張我軍向臺灣青年提供了新文學的創作方案。並將之總結為四項論點:「一、要有話說、方纔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要旨乃在於積極將臺灣話文予以雅化。傾向張我軍、支持新文學論點的,大致上即著眼於文學與時代相互結合的緊密性。從我手寫我口、舌尖與筆尖合一,進一步延伸出新文學形式易於挖掘現實問題,易於呈現實際思想、願望之類,從而易於接受新思想。簡言之,即認為新文學有利於傳播新文化、新思想以啟蒙民智。相反地,舊文學則因為具有不符合潮流、食古不化、不隨時代脈動、脫離民眾等弊端,因而遭到來自新文學陣營的攻擊。由〈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所引發的這場「新舊文學論爭」,其主要的歷史意義,當在於為殖民地臺灣社會的文學書寫領域開啟了另一種可能性,使得文學者可以選擇不同於古典文學的表現方式及其問題意識,來進行文學創造。張我軍此文的歷史意義應該也同樣可以從中探尋。
QRCode
回頁頂按鍵回資料列表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