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 文學史 > 大事紀 > 大事紀內容 > 辭條 >內容
我的筆記本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
轉寄 列印
小 中 大
:::
《臺灣文藝》

《臺灣文藝》

文學雜誌。1964年4月,由吳濁流獨資創辦,為戰後臺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園地,作家群涵蓋了日治時期及戰後第一、第二代本土作家,連繫戰前、戰後斷裂的文學傳統。因此,這本雜誌「是承繼日據時代新文學運動的基本精神的,主張文學反映人生,特別注重鄉土色彩,較傾向於寫實主義現實文學。」「『臺灣文藝』的根,紮在臺灣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民眾的風土」。六、七○年代,當臺灣文學仍處邊緣之際,《臺灣文藝》默默發揮一定的作用,傳承臺灣的歷史意識及本土精神,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之後,《臺灣文藝》逐漸成為臺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刊物。1976年,吳濁流去世後,鍾肇政接棒,此時,為《臺灣文藝》發展的飛躍時期。1983年1月,雜誌社改組,由陳永興主持、張恆豪編輯,受到「美麗島事件」的波及,刊物編輯備極艱辛,第91期「王詩琅專輯」還被警備總部查禁。1987年「臺灣筆會」成立,《臺灣文藝》成為筆會的機關誌,前後主編包括李敏勇、楊青矗、陳千武等,此時內容多元,增加更多訊息性及文化性的文章。九○年代,《臺灣文藝》121期之後,則交由前衛出版社林文欽,其後有黃進蓮、李喬、鄭邦鎮、傅銀樵等人接編,2002年12月出版185期後停刊。
QRCode
回頁頂按鍵回資料列表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