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李瓊蘭 |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與魯迅的《國民性弱點》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王德威 |
魯迅下凡記──評李歐梵著《來自鐵屋的呼聲》 |
李歐梵 |
鐵屋中的吶喊 |
章培桓 |
魯迅與柏楊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梁超然 |
再論魯迅與柏楊──兼答《醜陋的中國人》的編者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梁超然 |
魯迅‧柏楊異同論──評《醜陋的中國人》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汪暉 |
回到人間的魯迅形象──讀《鐵屋中的吶喊》 |
李歐梵 |
鐵屋中的吶喊 |
楊劍龍 |
臺靜農──深受魯迅影響的《地之子》 |
臺靜農 |
地之子 |
梁超然 |
魯迅,柏楊異同論──評《醜陋的中國人》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梁超然 |
再論魯迅與柏楊───兼答《醜陋的中國人》的編者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
陳素貞 |
中國/臺灣的娜拉哪裡去?──從魯迅的《娜拉走後怎樣》談廖輝英的《油麻菜籽》,兼比較魯迅〈祝福〉與〈傷逝〉筆下的女性困境 |
廖輝英 |
油麻菜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