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淇瀁 ,
<長廊與地圖:臺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縱經與橫緯的抉擇:戰後臺灣新詩風潮的開展﹝紀弦部分﹞>,
《中外文學》
, 1999年6月 |
劉紀蕙 ,
<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臺灣現代詩「橫的移植」﹝紀弦部分﹞>,
《中外文學》
, 1996年1月 |
李元貞 ,
<從「性別敘事」的觀點論臺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我」之敘事方式﹝〈7與6〉部分﹞>,
《中外文學》
, 1996年12月 |
奚密 ,
<從現代到當代──從米羅的〈吠月的犬〉談起>,
《中外文學》
, 1994年8月 |
洛夫 ,
<詩壇春秋三十年──詩壇雜憶與省思──現代派的幾件公案>,
《中外文學》
, 1982年5月 |
徐望雲 ,
<與時間決戰──臺灣新詩刊四十年奮鬪述略﹝紀弦部分﹞>,
《中外文學》
, 1990年10月 |
楊宗翰 ,
<中化「現代」──紀弦、現代詩與現代性>,
《中外文學》
, 2001年6月 |
林巾力 ,
<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
《中外文學》
, 2010年 月 |
張崇富 ,
<鄉愁,來自海峽那邊──讀紀弦的〈雲和月〉>,
《中外詩歌研究》
, 1994年3月 |
楊佳嫻 ,
<都市、戰爭與新一代上海「現代派」詩人──以《現代》、《新詩》、《詩領土》為觀察對象﹝紀弦部分﹞>,
《中極學刊》
, 2007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