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風格 |
呂赫若的創作生涯可分為戰前、戰後兩階段,前期係指1935年發表〈牛車〉至1939年前往日本,係以知識分子的立場社會,以自身遭遇的經驗及冷靜敏銳的觀察,揭露農民生活的疾苦及農村經濟破產的社會背景原因。1942年,自日本歸來後,其創作手法、文學風貌都有更成熟的展現,主要關懷仍是封建家族下的道德危機和人性糾葛,以及決戰末期臺灣民眾在太平洋戰爭陰影下的徬徨及苦悶。光復初期,轉換語言改創作中文小說,內容主要以臺灣日據末期戰爭階段為背景,反諷殖民者要求臺灣人改姓名、對國語家庭的不合理待遇,流露出強烈批判皇民化運動與日本侵略戰爭的意識;另外〈冬夜〉則是描繪出戰後初期臺灣政治腐敗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民眾生活不易的情況,顯示出其對於當時國府的抗議與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