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風格 |
吳濁流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等。1936年於《臺灣新文學》發表處女作日文小說〈水月〉。1943年開始動筆寫長篇小說《胡志明》(原名《胡太明》,後易名《亞細亞的孤兒》),紀錄自己在臺灣、日本和大陸親眼所見的社會經歷寫實,透過主角胡太明,反映出日治時期臺灣人民在社會上遭受歧視以及精神上苦惱的情形,同時也呈現出殖民地底下臺灣人民認同糾結的問題,葉石濤稱這部小說:「不但寫盡了臺灣社會的諸樣相,道出了臺灣人的悲歡離合,迂迴曲折的命運,而更進一步的指出了臺灣人的意願,應走的路,未來的命運」,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探索臺灣人歷史命運的著作。臺灣光復後,吳濁流開始嘗試中文創作,但並未放棄日文創作,完成了許多重要作品,如《黎明前的臺灣》、《無花果》、《臺灣連翹》等,以新聞記者敏銳的觀察和採訪時所見所得的內幕秘辛為本,描繪諸多政治亂象;另外戰後完成的〈泥濘〉、〈陳大人〉、〈波茨坦科長〉等作品,則是陳述社會上買辦、漢奸等人物對臺灣人民所造成的傷害。鍾肇政曾論及吳濁流的作品:「那是靠周詳的觀察,冷靜的分析,深刻的體會,憑一枝熱血奔騰的筆而解剖出來展示在讀者面前的社會病態的縮影。」吳濁流除文學創作外,更終其一生為臺灣文學奉獻心力。1964年以65歲高齡獨資創辦《臺灣文藝》雜誌,單獨一人身兼所有職務、培育許多傑出臺灣作家;1965年設置「臺灣文學獎」(第四屆改為「吳濁流文學獎」)提攜後進,至今仍承繼吳濁流精神,1969年更捐出退休得到的退職金和家用節餘,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不間斷地鼓勵臺灣文學創作的成長。2003年3月,「吳濁流藝文館」於苗栗西湖鄉落成完工,館內展出許多吳濁流的著作、藏書及影像資料,讓後人得以親身感受這位「鐵血詩人」在臺灣文學史中所留下的芬芳。 |